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杰出造诣的作家。他在诗、词、文诸多领域都有着开一代新风的伟绩。就词而言,苏轼于婉约绮靡的艺术风气之外另辟新境,开南宋辛派词人。在词的题材扩充方面,苏轼的农村词创作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功劳,其农村词并不是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简单描摹,而是表现了苏轼儒释道思想融合的精神状态,为看似平淡的农村题材注入深沉的内涵。其词作有对农村农民生活的直接展现,这体现着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情怀。此外,苏轼也将自身仕与隐的矛盾,归隐、出世的释道思想寄之于田间自然中。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词坛上,以(隐木)括词作为一种独立的词体而进行创作的,首推苏轼。 (隐木)括词属于宋人杂体词的一种。在苏轼以前,词人集中未见。苏轼开(隐木)括一体,并以“(隐木)括”二字明确标示,形成一种新的词体;自此以后,许多作家加以效法,在贺铸、林正大等人的词作中,(隐木)括词蔚为大观。《宋史》卷四四三《贺铸传》说,贺铸“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木)括,皆为新奇。”林正大的词集中,(隐木)括词多至  相似文献   

5.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苏轼《水调歌头》一经问世,好评如潮,饮誉一时,还跨国传播,流传至朝鲜、日本,深受当地文人喜爱。朝鲜文人以此词为范本,化用词句、模仿意境、唱和步韵,或表达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或寄寓思乡思亲的浓厚情感;在诗话中多次载录此词表现“爱君”思想,推动苏轼其人、其词在朝鲜广泛流传。借助词集、词选、词谱等书,此词为日本文人所晓。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磎等人纷纷进行同题创作,与苏轼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呈现日本文人对《水调歌头》的受容过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苏轼做到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全统一,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新型人格模式——“自由人格”从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超越,成为一位更加纯粹、达观、睿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读懂诗歌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隐”与“仕”的矛盾冲突是大部分诗人的痛苦根源,王绩、苏轼、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例外,他们将深刻的感悟付诸笔端,用坎坷的命运铸就不凡的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隐”与“仕”的纠葛,感受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5.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是汪琬独有的经历,他的二度仕而隐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6.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17.
苏轼《沁园春·情若连环》,见于明代万历年间所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卷八十三.1980年,孔凡礼先生辑入《全宋词补辑》.友人施议对最先鉴赏此词,选入唐圭璋先生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而后尚未再见海内外赏析论评文章.笔者甚爱此词,认为足称苏轼词代表作之一,应予以重视,对于认识苏轼创作个性,颇有意义.因为此词独具风神,脍灸人口,不是可以其他名篇所能取而代之者.几年来,笔者在进行苏轼诗词教学过程中,都将此词作为补充教材,通过讲解、让学生背诵、讨论等环节,使学生都很喜欢此首名篇,尤其当联系到苏轼在政治上极不平的遭际时,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吟咏此词,有的学生竟情不自禁为之潸然泪下,足见其摇撼性情、感人肺腑也.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在词史上也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家。我们对他的评价应当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尽可能的还他历史本来的面目。论及苏词 ,前人走向两个极端。一派以为苏轼词完全不合律 ;一派以为苏轼词完全合律。两派你来我往 ,争论不休。两派的失误都在于以偏概全。我试以填词基本法则为依据 ,具体细致地综合分析有关苏词的材料 ,得出苏词合声情 ,不合声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政治生活局面:无官之人企图由隐入仕,高官之人又由仕而隐.我们所熟知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便想由隐而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