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歇马山庄》、《农民帝国》、《天高地厚》是新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改革期的农村,都以能人权力罗织小说文本,表现出小说结构与生活构造的惊人一致。这表明现实生活对这些乡土小说生成的强大影响,显示出新世纪初期的这些乡土小说忠诚于生活实感的可贵品质。显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作家真切生活感悟基础上的本真的艺术想象。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的书写既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面对着这一新的异质性的文学资源,只要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将其完美地整合到传统的乡土小说资源中,中国21世纪的乡土小说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乡土受到城市前所未有的挤压,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日益增多。乡土小说的视野由乡村延伸至城市,城市意象在乡土小说中不断涌现。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齐聚了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工业时代的强化、后工业时代的荒诞,形成了驳杂、混乱、矛盾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4.
补丁小说的特出,首先在于巴子营、大汊河、原庙等西部乡土意象的创造上。这些意象既概括了当代西部乡村的生态状况以及卑微的生命存在形态,又显示出壮阔、苍凉、凄美的审美格调;其次在于他的短篇小说所具有的命运感。"命运"被其置于小说叙事元素的首要位置,其叙事重心也就不在传统乡土小说的"情节"和"性格"刻画上——它以小说元素的重新配置凸显了小说叙事内在结构的意蕴;再次,他以小说叙事的新探索——以叙事的抒情性、写意性和心理描写,丰富了沈从文、孙犁以来的现代抒情小说与乡土小说艺术美的内涵,从而显示了西部文学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河南作家的小说表现出以权力崇拜、家族意识和恋土情结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根性。这是由河南的文化传统、乡土特征决定的。从建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乡村文化根性应予以否定,但河南作家对此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新世纪的河南文学要想寻求更大的超越与突破,作家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声音作为一种叙事形态在中国新时期的乡土小说中普遍存在,它主要以民间传统音乐、汉语言特殊音义关系为表达方式,声音叙事在更高层面上反映了声音背后的话语权力的存在,即乡村话语权力与乡村女性话语权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向本贵的乡土小说创作更注意反映目前农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可称为“问题小说”。这些小说体现了他的思想的深刻性,高度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性,是我国乡土小说创作的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优秀的四川作家,唐俊高对21世纪初中国当代城乡摩擦和家园守望、乡村检讨和权力真相、原乡改造与人性书写、乡土去留与精神乌托邦等方面贡献了自己极具代表意义的文学价值。站在全球视阈的高度,对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进行了现实的提升。他将乡土真实的诚恳追求、民族文化的多层次抒写和当代意义的智性批判精神完美融合,依凭自己对全球性经验的独特判断重新观照动态的中国式"三农",慧眼独具地发现了具有现实真相的现代化浪潮下的乡土现状。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随着现代性的逐步渗透,城市化的脚步似乎比以往走得更快些,而乡土小说也在新时代下走着属于自己的建构之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也成为了乡土文学把握现实的聚点。在类型繁多的乡土小说中,寄托于弱势乡土的悲情主义成为了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乡土似乎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些作家同情和怜悯之所在,以此为基点,乡土作家也便自然而然地将以城与乡为代表的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关系过度放大,从而导致对城乡关系所谓"两极化"的过度性消费。  相似文献   

13.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是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善于营造死亡意象。本文就台静农小说中死亡意象的表现和台静农为何专注此种意象的营造,进行探求与剖析。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的《炸裂志》以地方志的形式呈现了当代中国乡村不断演进的历史,它以无比的表现力将发生在当代中国乡村纷繁复杂、冗乱无序的发展进程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其间不乏有关于乡土的点滴记忆,对那些立足于乡土之上家族间爱恨情仇的勾画,以及维系在乡土与家族、与血脉之间权力话语的实践。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乡土进化论的寓言,从这部寓言里可以读懂关于当下中国乡村发展的某些情态。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后土》是近期乡土小说的力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通过肉欲表现出来的运作机制,将其放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下进行审视。乡村社会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匮乏让人深思。于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多元复杂的一面,而小说所营造出的乌托邦世界寄托了作者理想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在乡村小说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意象的构建,这些意象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意象、生活常态意象、土地意象以及文化象征意象等四类。纷繁意象的构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同时表现出介入却无奈、批判又同情和复杂而混沌的当代性品质以及粗鄙化倾向的艺术不足。  相似文献   

18.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9.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学的概念至今存在着含混之处,但是它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漫水》集中诸篇所蕴含的批判,不仅指向了乡村掌管权力的人物,也指向了被权力剥夺的弱者本人。同时,它们还超出了比较单薄的"反腐文学"的路数。小说集的宝贵努力更在于:从乡土的民间,作者尽力寻觅着抗衡乡村权力政治的话语和人物。参证小说当年的类似实事和现象,读者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力量。《漫水》集呈现出了乡土记忆的开放性和纠结逻辑。它促使我们原有的对于"乡土"的许多理解,开始变得犹疑和深思起来。其中乡村人事的变迁,也增加了它的主题的隐晦意味。这一切,都源于作家王跃文对于卑微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