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了解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受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比低社交焦虑侨生有更为明显的交往焦虑体验,他们的社交焦虑特点与其所采用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相一致,而社会支持对高交往焦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3):126-130
为了研究大学生锻炼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并探讨体育价值观在两者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人口统计学自编问卷、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问卷对25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家庭背景、专业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体育价值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通径系数达到0.72.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和体质测试法,通过对吉林省6所大学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的关系,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的主要因素,为更好地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寻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及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熊强 《华章》2011,(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8所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育价值观、体育生活方式行为基础、体育生活内容、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及体育生活绩效等方面全面了解目前江西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江西省大学生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及相关部门更好的开展大学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等6方面,这与体校学生自身心理发育、学校教育及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与体校学生承担着双重任务(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压力大,以及竞技体育这一特殊专业原因有关。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这一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适当的心理素质培养方法,对推动体育专业教学和训练,强化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体育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课余体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不仅在青少年学生克服现代生活方式弊端,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方式中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形成终身健康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锻炼行为、自尊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Rosenberg自尊问卷、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测量了134名大学生.结果:锻炼行为与自尊呈正相关,与社会焦虑呈负相关;自尊与社会焦虑呈负相关.男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高于女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行为状态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自尊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体育专业学生自尊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焦虑总分高于男生,在专业差异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体育与非体育专业没有明显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Z=2.718,p<0.01,表明锻炼行为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以锻炼行为为中介影响着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下沙高教园区七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制定问卷,运用SPSS软件和EXCLE软件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低碳”意识,以体育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更深层次地剖析低碳理念下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水平和场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介模型.从不同专业、性别和总体三方面对假设的中介模型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不同认知方式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场认知方式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焦虑水平的中介变量之一.提出了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以及高校体育课务必内容多样化,满足广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休闲体育是带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存在方式.学校休闲体育教育为学生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坚持“健康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注重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同时,还应采用“俱乐部式”和“三自主式”教学模式,注重休闲性,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休闲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