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成 《生活教育》2011,(5):54-55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迷上了古诗文.   我发现,古诗文虽然字数不多,最多者也不过就三四百字,但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韵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曾换过十几个字,最后才确定为形象的"绿"字,这曾一度被传为佳话.到今天,这句诗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相似文献   

3.
我的作文     
老妈规定,我的作文不能少于500字。老爸与其抬杠,荆轲不就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传千古吗?这才是文。老爸告我,古文比白话文更简洁、更有味。比如"天黑了"这三个字,用一个"暮"字就清晰了,不要凑那么多字,这让我们  相似文献   

4.
新年,在第一期的《少年文艺》上,看见了这首诗——《1999年冬天》。第二天,我用蓝色的铅笔把它端端正正地抄在一张洁白的A4纸上。我写得很慢,每一个字轻轻地在纸上流淌开。写到最后一句——“但我不敢写下去怕忍不住会哭出声音来”,我的眼泪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中"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这四句的解释有多种说法,尤其是其中的四个"我"字的含义更是难以辨析。本文从训诂的角度来说明这四个"我"字应该是实词,释为"为我……"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正>因为抗战逃难的关系,我到十一岁才进学校;但很早我就自己开始看书了,图书便是我最早的老师,我记得的第一位老师是《列那狐》。那时我大约五岁,已经通过“看图识字”认识不少字了。“牛”字旁边画着一头牛(印象最深的是这头牛身上一块白一块黑,和我所见的黄牛大不相同),“食”字旁边一碗米饭一双竹筷,但这单调的“看图识字”,我已经不想再看了。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的第一位老师是《列那狐》。那时我大约五岁,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牛”字旁边画着一头牛(印象最深的是这头牛身上一块白一块黑,和我只见过的黄牛大不相同),“食”字旁边一碗米饭一双竹筷,单调的“看图识字”我已经不想再看了。连生表哥比我要大十多岁,他看的《天雨花》我一点也不懂。可是真应该感激他,不知道从哪里给我找来了一本开明书店出版、郑振铎翻译的《列那狐》。一翻开灰绿色的封面,洁白的洋纸上印着的精致而又生动的钢笔画,立刻深深地将我吸引了。  相似文献   

8.
<正>同学们写人,一般会写熟悉的三种人:同学、亲人、老师。《我的"修辞"外公》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写出了一个"趣"字,读了令人难忘。我的外公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语言学家,但是他却十分善用各种"修辞"。我来列举几个事例,让大家瞧瞧我外公的"修辞"本领吧!"修辞"手法一——夸张我的外公最擅长这种"修辞"了!那些"夸张句"没有一句是不夸张的。比如说我吃饭,吃了15分钟,外公就  相似文献   

9.
我的童年     
我是六岁启蒙的;家里请的老师;第一部书是读的《龙文鞭影》。只记得这是一部四字一句的韵文史事书籍——关于它,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其他的内容了。老师大概是一个举人。我记得,他在夏天里,是穿着一件细竹管编成的汗褂。背不出书来,打手心的事情,大概是有——不过现在我是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有一次,那是读完了《龙文鞭影》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最”     
我最难忘的一句话 小时候,第一次去买橘子,出门前,母亲仔细教我要如何挑选好的橘子.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最后叮嘱的一句:“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全挑光了。”这句话,让我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想当然,我这么大的人把这本书看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不大可能的。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除用智用谋,还用智用谋,实在经典!尤其是诸葛大人使我更亲近。诸葛亮德才皆备,知天知地知人,实在难得!也不枉刘皇叔三顾茅庐,委以重任。《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表出了一个忠字,表出了一个信字,此等人物,青史自然留名,也自然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名,或许这就是用人字搭出的丰碑。在赤壁之战前,诸葛大人,一退再退,惹得周瑜疑窦丛生,想是诸葛自投罗网,还志在必得似的想“既生瑜何生亮”。不曾想,诸葛先生翻云覆雨,巧知三…  相似文献   

13.
我的2014年     
2014年12月30日晴今天是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的2014年是这样度过的……这一年里我进步了不少。我上三年级了,新学期开设了英语课,我喜欢上了英语,我开始用钢笔写字,学会了预习课文,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用草稿纸,我学会了用葫芦丝吹奏一首叫做《我和你》的曲子。这一年里我收获了不少。我的书法作品在阳泉市庆祝65周年书画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上好《藤野先生》一课,我先写好了教案,又特意翻开了一堂名师的课堂实录,将教学环节一一抄到书上,并克隆到脑子里,既而搬到了课堂上。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到:课堂环节紧凑,学生积极配合,应该算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于是我有些沾沾自喜起来。带着这种自我满足的情绪,我随手拿起新到的《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看起来。一则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您愿做哪等教师》,这篇文章不长,却字字珠玑,一字一字敲打着我的心扉。读到最后一句,我真是无地自容了,文中写道:“在那一瞬间,它曾经震撼并拷问过我:一等教师创造,二等教师研究,三等教师克隆。…  相似文献   

15.
沈思远 《当代学生》2014,(12):51-53
正《我的写意江南》《我的读书梦》《我的赏月情结》《我的同窗》,同学们以"我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了各自深有体会的文章。点评的同学也从"我的"视角,品读同时代人的文章。这一篇篇点评,拓展了原文本身的美,亮点颇多。——编者我印象中,曾经跟随家中长辈去老家绍兴扫墓,去过一个美丽祥和、如世外桃源的地方。那时,我年纪尚小,那儿的景致究竟如何,早已记不清了,只觉得惊鸿一  相似文献   

16.
一、重句音轻句义许多考生在识记名句名篇时,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重音而轻义。结果导致高考默写时,要么写错字,要么写别字,很难准确默写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笔头练习,不能光念不写,最好是边记边写;其次要重点突破三类字词:一是生僻难写字,如全国卷(乙)要求填出李商隐《无题》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句中的“犀”字就有许多考生写不出来。二是同音异义字,如广东卷要求填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的“摧”,很多考生就误写成了同音的“催”;又如天津卷要求填出王勃《滕王阁…  相似文献   

17.
我记得的第一位老师是《列那狐》。那时我大约五岁,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牛字旁边画着一条牛(印象最深的是这条牛身上一块白一块黑,和我见过的黄牛大不相同),食字旁边一碗米饭一双竹筷,单调的“看图识字”我已经不想再看了。连生表哥比我要大十多岁,他看的《天雨花》我一点也不懂。可是真应该感谢他,不知道从哪里给我找来了一本开明书店出版、郑振铎翻译的《列那狐》。一翻开灰绿色的封面,洁白的洋纸上印着的精致而又生动的钢笔画,立刻深深地将我吸引住了。五十五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些画面:穿着教堂神父长袍的列那狐,小帽旁伸出…  相似文献   

18.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的发言到底是给谁听的?一句"你来给我说说",言下之意是说给老师听的,在这样的暗示下,  相似文献   

19.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这么一句诗:"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最近,在观摩了特级教师孙双金在福州上的《走近李白》一课后,我真是深有体会。在这课堂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个故事。说起这故  相似文献   

20.
读《楚辞》,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招魂》最后的尾声。《招魂》全篇都在描摹天地四方的恐怖,宫室的繁华,唯有最后的一小段属于诗人自己。"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苹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