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西方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巨著。劳伦斯以《圣经》的结构、语言、主题创作了《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描述了现代人被工业文明进出精神乐园的过程,并指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拯救现代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在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中,“爱”更是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两教经典《圣经》中,不仅体现出犹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神性,更体现了上帝与人之间丰富的伦理价值,笔者力图通过对《圣经》中“爱”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爱”的深层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圣经.新约》四福音书中“耶稣受试探”这一基督教经典文本为基础,从生死伦理和经济伦理的视角深入阐释了耶稣受洗后魔鬼向其所提第一个问题的本质含义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西方化中影响深远的世。劳伦斯以《圣经》的结构,语言,主题创作了《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描述了现代人被工业明逐出精神乐园的过程,并指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拯救现代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文摘     
《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9.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的罪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干坏事,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同时它与法律意义上的罪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按照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而被打造出来的电影《七宗罪》(英文名称Seven)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弊病,充分展示了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罪的诠释以及对基督教《圣经》的尊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美国社会,其宗教反思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张玉春 《考试周刊》2011,(61):26-26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对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圣经》也是英语谚语的宝库,英语中有大量来源于《圣经》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了解和研究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因此,从谚语这一层面初步探讨《圣经》对英语的深刻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它成为后世的圣书,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它的许多段落成为格言,甚至没有文化的农民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这是一位美国人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对《论语》的评述。中国人的《论语》类乎欧洲人的《圣经》,不读《圣经》无法理解欧洲,同样,不读《论语》也无法理解中国。《论语》中多数话是孔子所说,由他的学生记录了下来的,因时间久远,很多话的语境已非常模糊以致无从  相似文献   

13.
《圣经·新约》中有的希伯来人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旧约》中的族长、先知或名人;同时由于希腊化的影响和处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有的希伯来人同时具有希伯来名字和希腊或罗马(拉丁)名字。此外,《圣经·新约》中也有希腊和罗马人。因此,《圣经·新约》中就出现了希伯来语源、希腊语源和拉丁语源的人名。了解《圣经》中人名的文化含义及其对西方的影响,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世伦理 (theUniversalEthics)又译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 ,是目前理论界 (主要是哲学界 )探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普遍主义的诉求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但国内关于普世伦理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探讨至今仍很少。这篇小论以普世伦理所展示的宽广的文化学上的视野 ,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  一、普世伦理产生的现实背景  对普世伦理、道德的探求古已有之 ,如二千年前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1] 就成为千古箴言 ,而《圣经》中耶稣基督的“…  相似文献   

15.
张苏 《考试周刊》2012,(70):27-28
基督教的罪是原罪,它与法律意义上的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含有其自身特殊的韵味。按照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而被打造出来的电影《七宗罪》(英文名称Seven)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弊病,充分展示了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罪的诠释及对基督教《圣经》的尊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美国社会,其宗教反思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也是基督教的代表作品。对社会文化进步和思想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圣经》中的各种典故也被文学家作为文学体裁进行创作,因而成就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文章深入分析《圣经》典故对文学语言、西方文学、文学作品内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描述了三个友爱互助的克隆人在冷漠自私的人类社会中生活的故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比了克隆人所体现的人性因子和普通人类所体现的兽性因子,揭示出石黑一雄笔下人兽颠倒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踏,也是人类文明倒退的表现。这部小说所折射出的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现代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诗经》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不是因为这部古代诗歌总集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而是因为它内在地孕育并催生了儒家伦理思想。《诗经》中对人类早期的血亲关系的伦理生活、两性关系的伦理生活、君臣关系的伦理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一个过渡社会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到人类道德规范的社会转变,也可以了解人类早期的伦理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