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潮》的翻译文学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旨趣的转变及新的译介观的形成,那就是: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白话直译、在作品选择上突出名著意识、在社会功用上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新潮》翻译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随后,几乎当时的所有报刊都争相译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名著开始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到我国来。在众多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文学作品占有突出的地位。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将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探索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的影响,包括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考察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轨迹和特点,分析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译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巴金文学生命中,译介与传播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显赫的位置。巴金对俄罗斯文学进行译介和传播的贡献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重要一章。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能成为巴金表达自己内心“隐衷”的渠道。俄罗斯文学作为巴金借来的武器,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发挥着启蒙民众、唤醒青年人独立意识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的文学精神随同巴金的文字在中国读者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巴金对出版工作的主持下,及巴金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译本。  相似文献   

5.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起,白话文学和翻译文学开始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主流与代表,创造社则是对五四文学的重要补充,这两个社团的文学观与翻译观以及二者间有关文学与翻译的种种论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的翻译家郑振铎一生对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的译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构建提出了独到的、颇具生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学史非常重要的时期,翻译文学是该时期文学活动的主流。文章以多元文化系统理论为视角,从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中的地位、翻译对近代中国文学规范的重塑、翻译文学充分性等角度分析了翻译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翻译文学对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系统起到了中心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巴金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俄国文学作品。“五四”时期,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进中国.十几岁的巴金当时正在成都求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文学作品和翻译文学作品,对俄国文学尤其感到兴趣。他掌握英文以后,又读了不少俄国作品的英译本。直到晚年,他还对早年的读书生活留有深刻的印象。1990年4月11日,巴金在接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时说:“我始终记得,十四、五岁的时候,俄罗斯文学唤醒了一个中国青年的灵魂,使我懂得热爱文学,追求人民的友谊,使我在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直…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被积极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当中。拟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解释从清末民初(1898年~1919年)到“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统里如何逐渐占据中心位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成就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大量译介到国内的外国短篇小说的影响,而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翻译的研究与其他文学翻译一样,缺乏单独而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译介情况作一梳理,考察当时所译介作者、翻译短篇小说集的数量、译者和出版机构等情况,从中可以一窥当时中国文坛对西方短篇小说的接受和态度,有助于勾勒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译介外国文学是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翻译活动异常丰富,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多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翻译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转译盛行,理论意识明显增强。"五四"时期的译者大多兼具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译家等多重身份,这使得翻译活动承担起多层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翻译文学虽硕果累累,但一直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翻译文学一直都是社会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多元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占据中心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作为建构新思想文化体系的媒介,逐步处于中国文化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从"外科式手术""历史性文献"和"劣质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的"文学性"缺失现象,旨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这两个时期的翻译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