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机?怎样设计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强烈关注。本期由吴芝琴、尹亚萍、胡琴三位教师谈谈他们的观点,以期对广大教师朋友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在作品《“锻炼锻炼”》中无论是批判当时落后农民还是揭示农村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批判农村干部欺压农民的恶习,都是在曲折表明自己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3.
周一贯 《福建教育》2022,(13):62-63
<正>朱胜阳是我熟识的一位语文教师。早就听说他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且教学方式颇显独特,一直十分注重写作。之所以说其独特,是因为许多的中青年教师,尽管也肯于钻研教学,不断进取,但多数都不喜欢动笔,似乎十分赞成“小学教师不会写教学论文,不是大事”。但朱胜阳不走这条道,而是注重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体悟,并且用笔写下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他终于有了不小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 --邵燕君  相似文献   

5.
从《话语心理社会》看话语分析李亚明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话语·心理·社会》(荷兰语言学家冯·戴伊克(vanDijK)著,施旭、冯冰编译)是一部当代跨学科话语分析理论典范著作。顾名思义,本书将话语、心理和社会三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话语(Discou...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人物的话语进行剖析,从而揭示男性在话语上对女性的歧视与挤压,分析男性话语霸权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私人生活>是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品,从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到,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被公共道德规范与普通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性是其描写的主要内容,欲望是其基本主题,小说所倾诉的私人经验并不向群体意识、崇高精神提升,而是终止于对群体与外界的断然拒绝.以<私人生活>为代表的私人化写作的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有多方面的开拓和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的《白麂子》(《山花》2005年第1期,短篇)沿用了短篇小说"小切口、深挖掘"的经典结构方式。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的单身汉季窑匠意外溺水身亡,留下许多无法追究的"糊涂帐",十来年后村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似乎都格外巧合地应验在了当年欠债未还的村民身上。被认为是季窑匠化身的"白麂子",仿佛是一块良心的试金石,搅乱了旧有的生活秩序。小说以乡村残留的"迷信"意识为原点,用活泼地道的方言口语捕捉民间原生态的生活状况,探究民间道德的生成及其复杂韵味。文字干净利落,绝少闲笔;人物的一颦一笑,心理的一张一弛,莫不紧紧围绕村民朴素的价值观念而生成。另一方面,小说悬  相似文献   

9.
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和注意些什么问题,对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发展变化的事物如何阐述,以及怎样运用说明方法,这些都是在说明文写作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以石工先生的科普类说明文《珊瑚岛》为例,进行探讨分析。在动手写作之前,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如果作者对说明对象了解不够,或把握不准,写出的说明文就会丧失它应有的实用价值,石工先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沙石集》是日本镰仓时代的佛教说话集,它以出色的语言表现、寓意性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一幅日本中世庶民生活及其朴素信仰的图景,使佛教与文学达到最佳结合。其中的“裁判说话”讲述了地方官吏与庄园主之间的争端以及寻常百姓家继子与亲子的矛盾、遗产的继承、离婚的诉讼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及法制状况。也正是这些“裁判说话”,为我们今天研究镰仓时代日本的民间法律带来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13.
话语误解是日常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透过关联理论分析话语误解,只要交际中的双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关联理论,某些话语误解不是不能消除的。  相似文献   

14.
王维审 《现代教学》2011,(12):45-46
再读《庖丁解牛》,竟联想到了现在的语文教学。 当文惠君赞叹庖丁的技艺时,庖丁说:“在最初刚刚学宰牛的时候,因为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全部是一头头的整牛。三年之后,经验丰富了,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和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他自豪地解说了自己“解牛”的技艺: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在他看来,“解牛”不需要去管整头牛是什么样子,只要凭着对牛体内部结构的熟练理解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5.
5、6月出版的《山花》《作家》《天涯》小说总体较为平淡,尽管不乏新异之作,却依然让人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第5期《山花》的小说较为单薄。潘向黎的《女上司》(短篇)试图对职场女性的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却总让人感觉隔了几层,不够贴切,如果和今年《人民文学》第2期须一瓜的《提拉米酥》放在一起比较,远不及后者对人物拿捏自如。此外,小说中两个女人因误会而发生激烈冲突的缘由也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荆歌的《一生》(中篇)写一个男人在病痛中走向死亡的过程,情节单薄。张学东的《青秀的黄昏》(短篇)和盛琼的《雪》(短篇)在情节上比较老套,语言也缺乏出彩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不许你在大街上流浪》(朱传辉,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从题目就透出一股孩子稚气的任性,小说也正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的——小昭看不起离了婚又整日唠唠叨叨窝窝囊囊的父亲而不断从他身边“逃跑”,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流浪,最终被心怀疑窦的父亲带去做了亲子鉴定——叙述的语调、小说的修辞都跟着孩子的视角走,司空见惯的场景遂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善良宽厚又生性懦弱的父亲吴大海的形象也藉此确立,生动鲜活、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其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的特点。在《红楼梦》中“的”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通过分类法具体分析副词、形容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词等的后附成分“的”字的使用情况,探求汉语常用虚词“的”的变化发展情况。研究归纳《红楼梦》中“的”字的应用情况,对于现代汉语语法关于“的”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体会曹雪芹通俗精炼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8.
项海、项忆君是滕肖澜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开遍》中一对热爱京剧的父女,他们尤其热爱《姹紫嫣红开遍》,也试图将台上的戏曲世界搬到台下的日常生活当中,将生活也戏曲化、艺术化、虚拟化。小说通过叙写这一对父女在工作、爱情、生活的种种遭遇,思考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生活中的困境,并以令人意料之外的结局表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下只能存于台上,无法活在台下。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语文》反映出美国中学语文教育不是纯粹的文学教育,而是进行人的教育。它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认同美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交际对象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交际对象的话语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受说话人身份、职业、性格、修养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时象等等因素的制约.文学作品往往依据这些主客观语境因素,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老舍先生的<茶馆>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些主客观语境因素安排人物的话语形式.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