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丽娥 《海外英语》2011,(1):207-208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它被作为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进行解读。但是笔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汉德森不仅是一个流浪汉的形象,更是一个流亡者,其流浪之旅仅是被迫精神流亡的载体。本文用萨义德的流亡理论来分析汉德森这一人物,指出汉德森是具备时代特征的流亡者,其最终的重生表达了索尔·贝娄的人文主义浪漫精神,他对汉德森这一流亡者的信心即是其对人类精神困境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运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出现的动物意象及流浪母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汉德森的精神追求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雨王汉德森》中,主人公汉德森生活在一个日趋杂乱世界里,死神时刻萦绕他左右,令他感到不安和焦虑。为了摆脱死亡的阴影,他开始远赴非洲自我追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最终他认识到肉体上的消亡并不代表精神的逝去,个体的离开并不代表世界的毁灭。世间根本没有死亡,有的只是生命的延续。在与死亡对话中,汉德森的生活恢复了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的主人公汉德森从质疑进而探寻,到最终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论证明确人生价值对生命存在的重大意义.爱在人们明确人生价值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由于主客观原因,都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往往以“流浪”的方式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通过汉德森远遁非洲的形体流浪,揭示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困惑和追求,并在回归自我的旅途探索中,实现其存在价值与心灵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雨王汉德森》是贝娄一部比较特殊的小说,评论家对它的理解与阐释也莫衷一是,但作者本人却一再表示对主人公具有最强的认同感。这部小说虽然与贝娄其他作品有着许多不同,但同样反映出了作者的犹太文化意识对其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这一影响在《雨王汉德森》中尤其表现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人道主义的信仰与歌颂、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肯定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果处理得法,不啻一场机遇,可以使人更清晰地洞察人生的玄妙。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主人公汉德森经历了中年危机。结合文本,探讨中年危机的心理学成因与表现,走出危机的途径以及其后的变化与成长,以期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8.
王敏  刘英 《海外英语》2014,(18):195-197
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果处理得法,不啻一场机遇,可以使人更清晰地洞察人生的玄妙。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主人公汉德森经历了中年危机。结合文本,探讨中年危机的心理学成因与表现,走出危机的途径以及其后的变化与成长,以期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9.
《雨王汉德森》是著名的美国文学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作品,出版之后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认可与喜爱。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尤金·汉德森离开家乡去非洲寻找精神归属的事情,主人公经历了担任雨王等疯狂举动之后,最终发现生存的价值就是使自我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并肩负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大多美国人对国家发展寄予厚望,然而他们的内心却陷入某种孤独、失落或是对死亡的莫名恐惧。《雨王汉德森》便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汉德森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心理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其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感受。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雨王汉德森》在人物形象,追寻目标,人物流浪模式及追寻结局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表现时代主题方面的相似之处;揭示了两个人物形象“雨王”与“画家”在“追寻自我”的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与时代的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2.
韩雪 《海外英语》2022,(13):184-185
作为索尔·贝娄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雨王亨德森》一直备受中外学者关注。该文拟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着手,探讨该小说中隐含存在的狂欢精神,及其对该小说主题的深化,以此来给现代社会中存在精神危机的人们指出这种精神的可取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写诗人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这是从表层上得到的认识。透过表面层次,我们会看到这首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诗人铸造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世界:它既有对诗人童年、少年生活的触发,更有对诗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忧郁和苦闷的复杂心绪的抒写。  相似文献   

15.
顾长卫在电影<立春>中以王彩铃为主线,塑造了一群追求梦想的小城艺术青年形象.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王彩铃与其他人物形象心路历程的对照中,挖掘王彩铃形象独特的美学价值.并通过对王彩铃形象的解读,旨在探讨女性意识在人生悲剧中的救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欣赏《雨说》 解读《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说》不是作者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田圃在严寒和干旱中,冷冻了,种子被禁锢;牧场在严寒和干旱中,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鱼塘在严寒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已不能自由游动;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四月,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而冬寒不去,春温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让人久等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啊!真是“大旱之望云霓”啊!“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  相似文献   

17.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18.
《昆明的雨》以自然清新又饱含深情的笔调详细描绘了昆明雨季的自然景物与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欣喜与赞叹之情,在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围绕"怀旧与珍视"分析作者笔下的"情味"。本文力图通过文章细节与文本背景的分析,解读文中每一物、每一景、每一事背后所蕴含的情谊,解读"情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帮助》是作者凯瑟琳·斯托基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依旧深受黑人奴隶制阴影笼罩的社会现象。该书一经问世就收获了极大的赞誉和广泛的好评。本文将结合《帮助》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和研究在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史记》所栽“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借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悲剧”、“丑”三个概念术语,对刺客形象进行解析,这样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