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V哭了"格式是近年在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语格式。本文分析"V哭了"格式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从语法看,"V哭了"中的"V"是表心理、生理感受的动词、形容词以及部分性质形容词。从语义看,"V哭了"格式中的"哭"表一种程度上的极致,其语义发生虚化,主要原因是"哭"的词义扩大引申和"V哭了"格式句法结构功能的转变。从语用看,"V哭了"格式运用夸张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能让受话者一下子注意到句子的话题和焦点,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说话者强烈的主观感受,能拉近说话者与受话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河北沧州方言中"X得要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发现在河北沧州方言中"X得要死"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生命要结束了;二是表示一种极限程度达到人们无法忍受的状态。表示第二种意义的固定格式始于明朝,其语法化过程在清朝完成。  相似文献   

3.
"为X起见"格式通常与"为了"一起被视作表示目的的特定标记。本文通过对"为X起见"格式的语义句法的考察,发现该格式义表达的目的与"为了"并不完全相同。这种格式义所要表达的目的是:使某人、某种抽象事物或某种动作行为处于动作发出者所希望达到的正面的、良好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格式应用广泛,共时层面上,"有的是"格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文章先介绍该格式的句法特点,然后重点分析其不同的语义类型以及在不同语义类型下的特点,最后总结该格式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分析河北方言里"X得慌"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认为"慌"有读轻声和不读轻声两种情况,它们的语法形式不同,句法功能有异,读轻声时,不是表示程度的补语,而是一个语缀,表示非适意的感觉状态。这种格式元代已有使用,明清更加普遍,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由国外引入的新兴格式,"X门"进入汉语之后产生了"泛化",在此过程中,其意义和用法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导致使用范围不断扩散.由于其来源的特殊以及受格式认知原型的影响,"X门"有着特殊的表达效应并因之在新闻及网络中大行其道.但此格式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语义叠架现象、命名和表意上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以及使用上的滥俗.它们的出现对"X门"格式的使用前景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X门"最终能否从一个形成中的类词缀转变为得到正式认可的汉语语缀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整个一个X"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类口语习用语,在语义上指"简直(完全)是、简直(完全)像"之义.考究该格式内部语义,发现其可变成分"X"语义多样,同时该格式在独立成句和充当复句中分句时也可表现不同的语义特征.由此显示出该格式语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还不是X"句式可以表示否定陈述、询问、反问语气。表示肯定意义的反问句"还不是X"由于高频使用,后又扩展到了陈述句中。本文将这种表示肯定意义的非否表达式"还不是X"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基本语义功能及附加语义功能。我们认为非否表达式"还不是X"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提出的是肯定的反预期。本文通过对"还不是X"语料的考察以及对其语义结构、重音结构的分析,探讨了非否表达式"还不是X"的形成历程。它发端于疑问句,成熟于反问句,然后扩展到陈述句中。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是诱发"还不是"固化的主要机制,主观化、反预期是其动因。在这一历程中,"还不是X"的主观性不断增强,"是"进一步语法化,"还不是"有凝固为三音节词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不A不B"格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否定类对举格式。由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不……不……"形式,再嵌入可变量"A、B",语义极为丰富。能进入"不A不B"格式的以反义语义场和同义语义场为主。同时,A与B间的语义关系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有很大影响。当A与B为反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可以表示程度适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尴尬。当A与B为同义关系时,"不A不B"格式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其感情色彩由A与B的本义决定。特定的语境和A与B的位序都会对"不A不B"格式的语义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结构是留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大难点,本文从母语影响、教学偏差和语义理解三个方面分析了留学生所犯偏误的主要原因,结合"在X下"结构的三种格式及其句法语义特征,提出了对"在X下"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报纸和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X哥"、"X姐"格式的新词语,本文通过对汉语新词语编年本2009~2012中收录的71个"微X"格式新词语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其发展脉络、语义特征及"X"的性质特征。本文还从语言内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和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点(儿)+'小+adj'"作为近几年出现并流行的格式,其组合时的临时性特征以及丰富的语用意义使得它成为青年群体的口头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从音节、语义特征、形容词的属性三个方面探讨了该格式中adj的语义特征以及该格式语用意义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及其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A而x"的语法意义不仅表示目的义还表示原因义。我们从形式与意义的角度讨论"为A而x"格式的语法意义的制约因素以及成句的制约条件。句式的构成基础是目的与原因的行为价值、量的对等。句式的语义聚焦与偏移主要体现在A、x项的多项并列与紧缩上,这种聚焦与偏移体现了目的表述中不同的形式、语义与语用取向。  相似文献   

15.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五种,其语义结构在前提句,"比Y"短语的省略,重音位置和W后的数量短语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根据"还"在格式中的语义,可将它分化为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把创新"被X"格式的出现,看作是对传统"被"字句用法违反的认知操作的结果,最终促使"被X"具有了"主观强加的事件否定"义。这种突破句法常规的做法正是网络用语吸引人眼球,使人感觉"异常"之中带有辛辣、讽刺、反语等"否定"意味的独特之处。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带"被X"格式的词时,即使没有看到详细内容,我们多半也不会相信"X"事件的真实性。"被X"格式已经慢慢类化为表示事件否定的构式,我们并不能从其各个组成成分直接推知"事件否定性"语义。  相似文献   

17.
"小X 小Y"格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四字格式,该格式的语义关系类型可以分为四种:语义重叠组合型、语义加合型、语义增值型和外在的逻辑关系型;该格式按照整合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低级整合、中级整合和高级整合,处于不同层级的"小X小Y"对语境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整合度越高,对语境的依赖越小,整合度越低,对语境的依赖越大;而该格式的语义可以分为静态的基本格式义和动态的个体性语义.  相似文献   

18.
对超前夸张"还X就Y"格式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句法上,"还"和"就"为时间副词,"X"由"VP1"、"在+时间词"以及"AP1"等语类充当,"Y"由"VP2"和"AP2"两种语类充当。语义上,"还"的语义特征为[+持续],"就"强调"Y"实现得早或快,承接"X"。"X"和"Y"具有时间、地点和性状三个方面的非现实关系,此格式具有[+超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析"没X没Y"固定格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字格"没X没Y",是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法格式,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和使用规律.本文通过对语言事实的描写,探讨了这一格式的构成、语义类别以及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很不X"与"不很X"在句法和语义方面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这种句型的结构层次、"不"的否定对象和"很"的表现程度上。对两种格式进行比较研究,将会对这种格式及"不"、"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