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他众多文章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是鲁迅先生45岁时所作,其中不仅有鲁迅童年、青年时期的视角与想法,更有45岁鲁迅对生活的褒贬,这就形成了《朝花夕拾》中严肃的成人视角与有趣的孩童视角的交织,而它正是我们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斗士,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和严肃.他的作品也大都是以揭露和鞭挞为主调,可以说先生执笔为刀,泼墨为剑,刀光剑影,刺破苍穹.  相似文献   

3.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向来以冷峻犀利著称,文字大多凝练平实,但又顿挫蕴藉,辛辣生动。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则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尤其是回忆童年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明快生动,又有苦涩沉重的意绪流淌其中,字里行间的温暖与深情、失落与惆怅、创伤与痛苦,令人感动而潸然。《朝花夕拾》是鲁迅人到中年之后,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章,大多如投枪、似匕首,充满了战斗性和论辩性。但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却渗透进了另一种信息,“像这样风格闲淡、自然的文章,在鲁迅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厦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语),令我们读来感受到“回眸时看小於菟”的脉脉温情。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这时鲁迅已到厦门大学教书。当时处境艰难的鲁迅为什么写作了这么一篇充满着盎然童趣的作品呢?我们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作者当时的创作心理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亲侄女。要讲与鲁迅在生活中的接触,对鲁迅伟大品格的认识和了解,那可以说她比一般的人都要深刻得多。但要在鲁迅逝世多年之后,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来颂赞他,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对文章材料的选取,仍需要缜密的研究。这正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探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周晔选入文中的材料,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它却揭示了一个很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者),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  相似文献   

8.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原因,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走近他,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就是原因之一。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感首先是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学者郜元宝说,鲁迅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月亮"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几篇散文,通过回忆性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的师友、革命青年的无比怀念和敬爱,它们记人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据事实录,不作渲染。鲁迅在创作上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这组散文完全做到了过一点。作为回忆、纪念性文章,他所记述的是  相似文献   

11.
《琐忆》无疑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的典范,其文质兼佳,作为一篇中学语文教材是不可多得的。但文章自然段的设置,却略有欠妥之处。文章由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领起了对鲁迅先生七件琐事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侧面,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因此,文章开头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则构成了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总纲。《教学参考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的。  相似文献   

12.
唐艺姝 《中文自修》2023,(23):53-56
<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被列为名著导读的书目。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常常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于笔下人物的复杂情感。过去的记忆涌上心头时,作者的笔下总是涌现出脉脉温情:现实的景象映入眼前时,作者的笔调冷峻中蕴藏着悲怆。是什么让这部回忆性散文集拥有了如此截然不同的两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上海民办兰生中学的唐艺姝老师一起走近这本书。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说都写到了笑,最多的有近二十处。如此悲惨的社会。苦难的人生,鲁迅为什么要在小说中经常写到笑呢?换句话说,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要笑呢?笑什么呢?有什么可笑的呢?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笑大多是麻木的笑、愚昧的笑、无聊的笑,或是无奈的笑、可悲的笑、带泪的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十册)是一篇传统性讲读课文。它通过回忆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的态度和仇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除了要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认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外,还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鲁迅的五件事:第一件是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第二件是鲁迅和作者谈论《水浒传》;第三件是鲁迅和作者谈“碰壁”的事;第四件是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工人包扎伤口;第五件是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的事。这五  相似文献   

15.
童心是沈从文的审美心理。我们可从沈从文的严肃文学观、虚静的审美心境、童年的回忆视角与艺术感觉、人与自然的融合及素朴的审美理想这几个方面来解读其童心,并探讨其童心对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  相似文献   

19.
有很多原因,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走近他,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就是原因之一。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感首先是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学者郜元宝说,鲁迅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月亮”的意象。我的一个业余读鲁迅的朋友说,鲁迅是一个不带麻药的医生。专家也好,读者也好,凡此种种评价,都在表明,鲁迅给人的基本感受是冷,是荒寒。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