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原罪心理及其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罪意识是鲁迅个性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鲁迅生命意识的有机构成,也是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制度风气开明的封建王朝,其中仍有一些诗人因诬陷馋毁、思想言论激进、诗文创作不合时宜、政治斗争失利等原因负罪,从而导致了他们人生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63):17-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该书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的关系、与哈桑的"友谊"、随父亲移居美国后的生活及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拯救,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的苦难与悲剧。本文通过对《追风筝的人》中三位主人公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及他们性格特征的分析,体现阿富汗儿童命运的悲剧,以期加深人们对阿富汗儿童的了解与同情。本文首先介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作品《追风筝的人》,其次分别讲述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阿富汗儿童的悲剧命运并揭示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即阿富汗宗教各教派的冲突、种族歧视、塔利班的残酷统治、阿富汗所遭受的战争等。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命运。阿富汗是个地处战略要塞的国家,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是曲折的。文章通过对从沙皇俄国到今天俄罗斯对阿富汗政策的梳理,阐述了从沙俄到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富汗始终不变的策略就是控刺,使阿富汗永远服务于俄国的国家利益。阿富汗也永远是大国利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小说的背景,以男作家少有的极其细腻感人的笔触描写了两个普通的阿富汗女性的代表人物——玛丽亚姆和莱拉的悲惨命运,展现出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所怀抱的希望、梦想以及对命运反抗精神。作品中积极肯定了广大妇女的"姐妹情谊"在妇女解放道路中的作用,希冀人类仁爱、平等的阳光也能无性别差异地照耀男女二元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9.
王胜男 《考试周刊》2012,(40):11-12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在世界范围内饱受称赞的文学作品。透过阿富汗连绵的战火,人们深切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下艰难生存的阿富汗妇女们的悲惨命运和在无情的战火中惨遭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析了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在危难之中的生存和崛起。  相似文献   

10.
旅美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女性的命运抗争历程,她不仅承受战争带来的困苦,更要忍受来自男权的压迫,她对命运的抗争诠释了解构主义对于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文章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生命历程及其对男权的抗争入手,以解构理论为视角,结合女性主义知识论,分析其对男性权力由崇拜到怀疑以致否定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模式化、固定化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追求新地位、新命运的新阿富汗女性文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为背景,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阿富汗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爱与恨,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解读小说中以风筝为象征体,呼唤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以阿富汗动荡的社会历史事件为依据,分析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现状,以及平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发读者对阿富汗民族灾难的深深同情,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倡导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和谐共融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先在指引与自觉表达。共同体是人作为价值体的存在样式和有机结合体。共同体意识可分为继承型共同体意识和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在生成型共同体意识内部的三级结构中,内核是“我的”共同体信念,这为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结构。由于共同命运的加持,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展出“我们的共同命运信念”这一内核,并形成五级结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自然情感、理智选择与行动意愿的有机融合。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生成的决定性机制在于内部情感建构。情感同构、交往扩展、整体理解、道义内化是有效生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规则主要指涉“类”的拓展、“同”的建构与“情”的链接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崭新的思维方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以及明确的责任主体及主体责任。在实践和探索中,要深入理解命运共同体内涵,唤醒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思维,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新形式,坚持校企命运共同体高标准,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其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实践的集中统一。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来源、四个维度为出发点,把世界带到中国,同时助推中国又走向世界,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沈从的现代感知是形成其自由人生与独特意识的基础,使其创作深入到对现代民生与生命和观照。并以化史意识表现民族心理结构,从而探索出振奋民族精神与挽救民族命运的现代化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8.
女性意识是池莉小说的内质。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池莉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然而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持久的,对两性关系的探索是热情的。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分析池莉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强烈的功名富贵之心与生命享乐意识,及当时明王朝无法挽回的颓势,在肉体与灵魂、生存本能与道德信守之间两难的生死抉择面前,钱谦益没有以身殉节和归隐田园,而是带着政治仕途上的幻想投降了清朝。但是,降清后的结果与代价、现实与愿望间无法接受的反差,使得钱谦益在降清之时暂时获得的人格统一和心理平衡被彻底打破了。为了使沉落负罪的灵魂得到自赎和升华,他冒着生命危险辞官南归,并积极主动地参加抗清复明活动。最终背负着痛苦沉重的精神十字架,沉寂于空虚清冷的佛释世界,透示出中国封建末世文人士子典型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