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生命最后时刻,留给儿子烈焰人格下春水般绝笔《家诫》。在嵇康儒道兼济思想主导下,《家诫》体现的理想教育、生命教育、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刘传德 《教育导刊》2006,(11):57-57
11.嵇康教子重德著《家诫》嵇康,字叔夜,谯郡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是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兄长抚养大,自小养成胸襟开阔、性情洒脱的个性和学风。嵇康喜欢读老子、庄子的著作,对玄学颇有研究,且喜欢写文章、弹琴唱歌。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做过散大夫。后来司马氏政变控制政权,他便隐居不当官以示抗议。他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六人结成“竹林之游”,议论时政、切磋玄学、抨击名教,这七人号称“竹林七贤”。他藐视权贵,公然与司马昭政权决裂,后来以思想罪为司马昭所害,年仅40…  相似文献   

4.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等惊世骇俗之言,成为他抨击"名教"的著名论题;而以老庄为师,以自然为戈,亦成为他千百年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竹林"形象.然而,在嵇康玄学思想的外壳中,却包隐着儒学内核.这一内核通过其修身正心的儒家情怀、越名任心的人生旨趣、忠孝仁义的儒士形象、修齐治平的《家诫》训条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5.
公元262年,嵇康被押上刑场,一曲空前绝后的《广陵散》后,曲终,人亡。一代名士,终归尘土。嵇康临刑前在狱中写了一篇《家诫》,给他十岁的儿子嵇绍。洋洋千言,其语谆谆,但其主旨却是教育儿子以后不要像自己一样,不要做一个英雄,不要做一个名士,要听领导的话,要和领导保持一致。甚至连领导送人时,不要走在领导后面,以免被人猜忌是你在其中煽风点火这样的细节都一一列出,言语之中,不见桀骜不驯,不见放荡不羁,只有明哲保身的谨小慎微和看似琐屑的苦口婆心。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中的首要人物,他的"越名任心"、指斥礼教、托好老庄和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然而嵇康实际是儒玄兼综,且具有深厚的儒家素养,其深厚的儒家素养主要体现在"修己"、"正身"的个人修为、"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道德观、"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的忠君观和修齐治平的教子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嵇康所关注的,是士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与社会责任。通过老庄思想,他论证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格建构的理论。嵇康的人格思想集中体现在养生论中。他提出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个体生命的长延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融为一体。嵇康又提出以音乐养神、山水养神的思想。嵇康的人格实践,从内到外,闪烁着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长期以来他的“越名任心”、指斥名教及其与自然为亲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嵇康思想深处却蕴涵着深厚的儒家底蕴,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命运方面,其儒家思想更是表露无疑。儒家的伦理道德及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等观念正是其教子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约是讲人到晚年的时候,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悟抽绎成一些话留给后人,将是最真切的了。中国古代的名人,常常作“家训”留给他们的子孙,如嵇康有《家诫》,陶渊明有《责子》,杜甫、韩愈都有教导儿子的诗。但它们的声名和影响,都赶不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为什么呢? 简而言之,大约有二:一是《颜氏家训》的深刻性,二是它的平易性。“深刻”是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养生观是在继承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它以"任自然以托身"为基本指导思想,"并天地而不朽"为人生追求,"无措是非"为重要途径;以"神形相亲"、"与万物和"、非财非荣、去欲洁行为基本内容;显示出继承性、创新性、哲理性、实践性特征,体现了嵇康在玄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自我、贵生命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从而把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把它从哲学的境界,变成一种实有的境界,体现了魏晋士人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和人格的觉醒,给中国士人传统人格精神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生书》集中体现了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和"勉志力行"的家训思想。他勉励后辈"志存高远",在品德培养上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治学上提倡"学以广才",希望子弟通过静心学习和广泛咨询来增长才能,成为国之"重器",以济世安民。诸葛亮的家训思想是其宝贵人生经验的升华,备受后人推崇,不仅成为帝王教子的指导思想,也被许多文人士大夫传承,对当代面临生存困境的中国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嵇康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研究者对其思想多有论述,但大多集中于其玄学家的一面。而忽视其思想中"儒"的一面。这显然把嵇康的思想简单化,不利于全面认识嵇康。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嵇康儒家情怀的具体体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时期的诫子书和家诫重在对子弟警诫教诲,叮嘱后辈谨言慎行、养性守志、保身远害,是数百年混战的乱世时局使然。但其观点主张多与行为实践分离形成悖论,是情感理智差异、行为教训反思和思想接受冲突造成的。诫子书与家诫求"真"、尚"简"、用"比",形成循序善诱和命令教诲两种风格。  相似文献   

17.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萧殷从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其思想渊源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拟从客家文化对萧殷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作初步探讨,以期从另一视角获得对萧殷人格、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