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 《历史学习》2010,(9):48-48
第一,思想家研究仍是重点。研究思想史自然就离不开对思想家的研究,今后对思想家研究的范围将越来越广,除继续对已有较多研究成果的思想家的各个思想面相进行更加深人、细化的研究外,那些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没有纳入学者们研究视野的思想家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思想家的比较研究,这既包括同时期的中国思想家的比较,也包括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但同性质的中外思想家的比较,可能成为思想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西方与中国传统我的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谭嗣同。文章认为 ,谭嗣同《仁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中国传统 ,中国思想传统本身存在着紧张性和激荡性 ,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只是加剧了这种紧张性 ,从而造成巨变 ,导致谭嗣同对儒家思想进行激烈的批判。当然 ,这位学生所说的中国传统 ,主要指墨、道、佛诸家思想。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 ,我并不完全赞同 ,但由此联想到很多问题。中国近代思想史变化之大、变动之速是众所周知的。谭嗣同是早期多少带有“全盘西化”色彩的思想家。倘若谭的 (批评纲常名教的 )思想多受之于中国传统 ,那么其他思想家特…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有着长远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传统,蔡元培、郭湛波、任继愈、石峻、冯友兰、李泽厚等先后从事过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哲学史)著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逐渐朝着精致的专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近代思想与古代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路径主要可分为三条:以思想家为对象,以社会思潮为对象,以观念(概念)演变为对象。近代中国围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认识西方、建构未来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是我们拓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应抱有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他那精深细致的教育史料整理和独特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在近代教育思想史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5.
在承袭了前20年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思潮史、思想家、学术史研究、引进社会史研究范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以2000年以后《近代史研究》与《历史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回顾,进而展望了今后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6.
7.
几十年来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对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但时至今日 ,我们不能回避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碰撞和挑战 ,对西方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应采取积极的回应态度 ,并要进一步开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8.
韩山师范学院座落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潮汕区域,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有必要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岭南地域思想文化的讲授,以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与互动、增加学生对地域思想文化的认知为目标,进行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调整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史》近代部分共六章,其中二、四、五章为重点学习部分。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思潮的转向明显地表现为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包世臣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趋向。思想家的研究继续受到学界的关注,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学术思想史研究成为热点,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如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严重、盲目“创新”、评价标准的错位等等。本文在检视过去十几年中近代思想史研究成果与问题的基础上,对今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趋向作了展望。这必将有利于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过程中,围绕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和思想与学术等重大问题展开过热烈争论,这些争论对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概而言之,激进与保守争论的主要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激进与保守究竟谁占主导地位、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和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的问题;改良与革命争论的主要是如何认识和评价改良和革命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问题;思想与学术争论的主要是什么是学术、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与学术的关系的问题。反思这样争论存在着非历史主义现象严重、盲目创新和评价标准错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无论是学者、政界领袖还是下层民众,对此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数量可观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论著得以出版,如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李世涛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反映民间、民众民族情绪的成果有宋强、张藏臧、乔边等著的《中国可以说“不”》、李希光的《妖魔化的中国背后》、房宁、王小东、宋强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等。这种海内外、上下均对民族主义形成广泛关注、民族主义问题持续高热的氛围,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检视与探讨。2006年,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主题,先后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的成果,既是对前十多年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我们相信也将对今后深化与拓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史学界有一传统的看法:即1840鸦片战争。而实际上,中国近代思想早在十六、十七世纪就已产生。笔者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应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民主思想。一、思想史阶段划分标准的思考。要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问题,首先要明确思想史阶段的划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先秦思想史研究的近代学术特色陈其泰一、比较研究和著述的体系性梁启超在先秦思想史领域的研究,首推他论述先秦学术思想发展总向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此书撰于1922年底,约14万余字,在当时是一部名作。作为一部撰成较早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传统的思想史著作在当前受到拷问,其合法性一再被质疑。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思想史”的内涵,转换视域,改变设问方式,对思想史进行重新诠释。以清代为倒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突破进行述评,可为“思想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举行.60多位海内外学者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的主题,就“民族复兴思想的内涵及其演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民族复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公共话语与民族复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赵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0):151-152,154
本文对西南科技大学蔡双全博士的新著《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一书从"实业救国思潮"内涵界定,"实业救国思潮"特点总结,"实业救国思潮"评析的独创性,研究方法,文风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介。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在内容安排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教育思想史的特色在于范围广泛,不只讨论教育理论及思想家的系统作品,更要研究教育实践背后的思想基础。教育的面向很多,研究者应利用世界史的眼光来处理,文化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世界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历史活动的内在相关性是近代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研究的灵感。写作思想史应该有问题意识,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最大的基础或特色是“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质疑“思想史”,梁启超早在二十年代曾用“学术史”或“政治思想史”称之,胡适则谓之“哲学史”;三十年代吕振羽复用“政治思想史”,到了四十年代,侯外庐才在其学术著作中把“思想史”这一名称固定下来。但是,严格说来这一称谓很难十分准确地规定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质和量的界限。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包括在内。由此就产生两个颇感困难的问题:一是对象广泛无边,包罗万象,没有具体的规定性,难于研究;二是若在某个方面有所侧重的话(如象有人主张思想史应以“哲学思想为主干”,也有人主张“以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势必造成与某一专门思想史学科(如哲学史、政治思想史等)研究对象的重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有必要对“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做些回顾与总结,以便吸取经验,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