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观鲁迅     
庄子曾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提笔欲书鲁迅二字,茫然不知从何下笔。了解鲁迅,了解他所生的时代,所著的文章,恐一生也不得穷尽。在此,我只能以今人之目光进行极其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我观鲁迅     
<正>庄子曾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提笔欲书鲁迅二字,茫然不知从何下笔。了解鲁迅,了解他所生的时代,所著的文章,恐一生也不得穷尽。在此,我只能以今人之目光进行极其粗浅的探索。鲁迅早年因家道中落遍尝世事辛酸,后孤身一人远赴日本学习,在仙台学医时,因那张触目惊心的幻灯片弃医从文迈开了创作上的第一步。他渐渐醒觉"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中女性观点的异同:两人皆强调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认同它们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对悲剧的产生鲁迅强调社会的作用,亦舒认为是个人的原因;对“姐妹情谊”的忽视与重视。最后对两人女性观点中的局限性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国婚姻历史不难发现,节烈观的存在是对女子再嫁的严格约束。整个封建社会对女子再嫁的态度,宽容时少、苛刻时多。唐代以前,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较为宽松;宋明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紧;清代终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女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便屈服于男性的统治之下,封建礼教犹如一条巨大的绳索,牢牢地束缚了女子的自由,葬送了无数无辜女子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  相似文献   

7.
8.
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参与其他相关资料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故乡》中的“我”不是作鲁迅,理由是:《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而不同于一般记叙。然而,这种说法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我以为有反思的必要:“我”是鲁迅,不可以吗?这个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23):19-19
粗读《鲁迅日记》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例如1922年的日记为何失落?为什么鲁迅的日记写得如此简单,只记一些生活琐事?日记中只记生活琐事有什么意义?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学习什么?这些疑问,我只好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研究》是近年来出版的《柳亚子文集》的一种,是柳亚子先生研究南社诗人苏曼殊的著作结集。《苏曼殊之我观》是《苏曼殊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在该文之后,编者柳无忌先生下按语道:“此文不载写作年月,但可断定是苏曼殊的初期作品,此后,非但对于曼殊家世有新发现,因而确认他仍是一个文学上有名的中日混血儿;而且对于《拜伦诗选》的出版年代,以及《悲惨世界》的出版者,都有改正。即是说,编者对该文的写作年月及其背景不甚了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个简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过深入研究,尤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颇具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红楼梦》为“人情小说”。笔者主要从题材取向、命意取向、故事取向、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的基本特征,肯定了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特贡献,指出他是曹雪芹的真正知音。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作者是近年来中国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旗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5.
节烈传虽然是一种表彰封建社会妇女的节烈之行,宣扬封建节烈观的体,但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其内容往往对宣扬节烈的主题有所突破。戴名世节烈传几个方面的“题外之义”表现了他超越宣扬节烈的更大的视野,从而赋予其节烈传独有的特色。同时,从总体上看,清代节烈传以大量鲜活的献资料,反映了礼教的兴盛、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因而有着值得重视的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野草>一书,几乎给每位读者都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不仅在于该书深邃曲折的思想情感,也在于该书凸显出富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为矛盾对立的结构方式、梦境营构的意识流露、荒诞意象的独特塑造,其言说策略之曲折,下笔之艰深,用意之重力,也是鲁迅其他作品里所没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思想极度苦闷彷徨中找寻出一片心灵的乐园,在小说《故乡》中,用精心的构思、浓郁的抒情笔调表现出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部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很特别的作品。这部以描写儿童生活为主的作品写了三次看戏的经历,由“倒数上去”的后十年看的两回中国戏写起,转入回忆“远哉遥遥”的童年所看到的社戏,一个短篇写了时间跨度几十年的三次看戏经历,这是短篇小说创作中不多见的;在表达方式上,作品又可分为前后两大板块,其格调截然不同。前面的一部分用讥刺嘲讽的杂文手法作了漫画式的描摹,后面的一部分则以轻松抒情的散文手法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吟诵,两大板块色差强烈,对比鲜明,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去探究:作者采用此种手法创…  相似文献   

19.
《社戏》与鲁迅早期儿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鲁迅前期和后期中西文化观的考察和对比,试图发现其文化观发展变化的轨迹。鲁迅早期对中西方文化的探讨,事实上并不是如许多国内学者所言,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已经非常成熟,但早期的鲁迅已经有了文化的"参与"和"对话"意识。在1909年至1918年这短短的十年,国家和个人人生的际遇促使鲁迅的文化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个有担当意识的知识分子,他想荡涤清这古国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由此他开始了以个体的方式一点点地做文化的攻坚,对中国的旧文化和麻木的国人进行无情的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