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纵观王维的诗,年轻时期与中老年时期明显不同。晚年王维的思想渐渐消沉起来,加上接受了佛教思想之后,其诗风渐渐走向枯寂、冷峻,诗作也大多以冷色处理。其中《过香积寺》用冷色调作了一系列的渲染,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2.
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经过六百年多年的发展变化,终于在盛唐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由于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使佛教音乐在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特点,也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檠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贞观时期的历史环境来讨论《唐太宗集》中与佛教相干的诗文,力图说明贞观时期的佛教并不如盛唐、中晚唐那样受到重视和大力扶持,佛教由来世走向了现世,而这与唐太宗有意识把佛教往现世方向引导及有限制接受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文化史上,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摄入中国文化的高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六朝佛教美术与盛唐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飞鸟白凤佛教美术散发着六朝余韵,天平美术确立为日本的"古典美",奈良文学模仿中国文学的形式。日本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这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国情。因此,依托中国风土的中国审美精神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并改变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中国盛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也是一个多才的诗人,诗歌创作水平与其佛教思想和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才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从王维的代表诗篇中的离别诗、相思诗和山水诗的创作艺术特点和手法入手,试探讨王维贯穿其创作始终的忧愁感和对于人生世界忧愁哀伤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0.
阿艾石窟修建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时期,位处西域龟兹腹地,壁画题材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阿艾石窟从洞窟形制、壁画题材、绘画技法都体现出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特征,阿艾石窟壁画是佛教向东逆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2.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佛教世俗化、平民化特点显著,佛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宋代僧众和寺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佛教也扩展了生存空间,推动了自身发展,实现了佛教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清真之美是盛唐诗人普遍的审美趋向,不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诗歌理论上,这和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心态以及道教、道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和广泛传播密切相关.这是只有到了盛唐才有的如此普遍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5.
花郎道产生于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中的新罗时期,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它的创立及发展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为花郎道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核,佛教精神对花郎道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了中国内地,并不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其时,北方先后以平城、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佛教的兴衰作一探索。 一、佛教的传入与魏晋时期在洛阳地区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宋两代是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从文学、哲学、艺术和风俗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佛教对唐宋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社会化和习俗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盛唐边塞诗是对盛唐时代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反映,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它集中表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及戍边将士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爱国激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令人心魂激荡。  相似文献   

19.
辛艳 《学子》2004,(5):52-52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笃信佛教,其诗歌也充满了禅佛意趣。  相似文献   

20.
经历秦汉的起伏与魏晋的纷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终于在唐代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弹性模式,即"仕而隐而歌"。在这种弹性心理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既包涵儒道互补的思想基础,又深受佛教禅宗的现实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独有的庄园文化背景等多元因素,最终融合于诗歌调理性情的功能。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繁荣投射出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