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力图从《沫若自传》前言和序引中,根据自传的不同写作年代、写作背景,分析郭沫若的写作心态,廓清郭沫若对"自我"身份的不同定位,厘清郭沫若在自传正文中建构"自我"形象时对自身身份的指认,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揭示郭沫若自我形象建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四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主要表现为"为政治的文学""为人民的文学"和"批判的文学"三个方面,其中,为政治的文学构成了郭沫若文艺观的基本点,为人民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中心,批判的文学是郭沫若文艺观的介入方式。郭沫若的文艺观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是左翼文艺思想的典范,是中共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6.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向,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坛巨匠,"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即是其中之一。从郭沫若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接受,在酒神精神状态下营构自己的艺术宫殿,以及作品中包涵的"酒神精神"等几个方面来看,尼采的"酒神精神"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协办城市,不可避免地会受"后奥运效应"影响,经济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低迷状态。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将秦皇岛打造成国家级体育旅游名城,将是实现后奥运时期秦皇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倾爱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  相似文献   

9.
史学研究乃一时代的缩影,与其时的社会变迁关联甚深。自"九一八事变"至"皖南事变",郭沫若以"求真"为原则研究少量历史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郭沫若以"致用"为原则,借历史剧本和史学论著书写民族英雄,宣扬坚守气节、勇于斗争、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郭沫若以抗战救国为己任,以史学为依托书写的民族英雄是宣传抗战和动员社会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抗战期间(1937-1945),郭沫若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旧体诗词。这些诗词一方面标志着郭沫若作为诗人驾驭新旧两种诗体的能力日渐纯熟。另一方面,抗战时期郭沫若旧诗创作从数量上远远超过新诗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变化和个人身份转变的影响。他的旧体诗词描写抗日战争的苦难,歌颂人性仁爱的光辉,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保卫祖国,是对古代诗人如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杜甫"诗史"等优秀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坐落于郭沫若故乡四川乐山市沙湾区的郭沫若纪念馆日前已经竣工,将于今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时开放。据了解,乐山市已将"沫若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在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之际,为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乐山市专门建设了包括郭沫若纪念馆、沫若文化苑、沫若文化广场、沫若国际酒店在内的"沫若文化城"。文化城总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其中,郭沫若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同时,沙湾区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民族话语的建构中,郭沫若顺应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逐步提出了"人民本位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促使郭沫若的文学观和批评准则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人民性。与此同时,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的精神,重视"人的发现",尊重人的权利,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鼓动作用,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与徐志摩均以"风流才子"、"浪漫诗人"而著称,但其实无论是从婚恋方面还是从诗歌创作方面来看,他俩的"浪漫"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说到底,郭沫若是趋时善变的现实主义者,徐志摩则是真诚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后,著名作家、学者郭沫若一直旅居日本。1937年7月25日,郭沫若在友人帮助下,躲过日本宪警的追踪,离开隐居的市川,前往东京。7月27日,郭沫若从日本神户乘坐加拿大"皇后"号轮船,安全抵达上海。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刻轰动了国内。各界人士对他的爱国义举钦佩不已。  相似文献   

15.
日本神道中的"和魂"、"荒魂",崇拜太阳象征体,敬神崇祖现象,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所以,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可以从日本神道上述内容中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马永刚,男,党员,25岁,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人,系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模具专业毕业生,现在北京博顿崇德公益基金会秦皇岛光明之家项目部从事公益事业。在校期间他先后获得过"月度河北雷锋"、省级"三好学生"、秦皇岛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平民偶像"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在2013年秦皇岛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 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上,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方面成就非凡,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8号,原是  相似文献   

18.
当年郭沫若为黄继光纪念馆题字,先题"永垂不朽",后相继改为"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但他仍然不满意,于是改为"藩翰中朝",又觉得太生僻,就先后改成"血铸和平""国际英雄",再经仔细推敲,郭沫若最后改为"凯歌百代"。他认为,只有最后(第十次)改定的这四个字,才写出了黄继光精神的深远意义及巨大影响。郭沫若十改题字,表现出他的求佳思维。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以诗集《女神》的创作为现代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成功塑造了拥有水一样柔情和火一般热情的诗人形象,而《女神》也是体现"五四"时期郭沫若创作个性的核心所在。敦厚与叛逆、东方流韵与西方浪漫、爱国情怀与科学理性的兼而有之是他"五四"时期诗歌最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