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娜夜的作品短小精悍、意象丰富,既承载着真挚动人、耐人寻味的情感,又蕴藏着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怀。本文采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回到文本本身,赏析其诗歌《起风了》。从含混策略、意象隐喻的角度出发,不刻意把文本内容与诗人的生平相联系,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其无法阐释的诗歌之美,以及可以触摸的心跳之妙。  相似文献   

2.
“明月”是中外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美学意象,但对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歌德的《对月》是“月亮诗”的代表,在对经典抒情诗《月下独酌》和《对月》的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美学蕴涵的比较分析中,阐释出意境的美学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文本所营造的意象和文本的审美理想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诗歌文本因为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为了成功再现诗歌文本中的各种诗学要素,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超越诗歌这一话语架构所设定的模糊阐释空间,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文化及其读者的可接受性。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使用和遵循模糊关联的原则,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意象和意境在目标语言中的成功再现,从而实现诗歌文本的语用或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谈到诗歌不能不谈意境,谈意境不能不谈意象。客观的自然的没有情感色彩的物象被赋予人的主观意念、情感和思想倾向,并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形成一种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构便形成了意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下简称《沁》)这首词不仅内容深刻,而且气势磅礴,传达出一种画面壮阔、意境高远的意蕴。笔者认为,如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谈到诗歌,人们往往提到形象、意象和意境。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形象、意境间的关系如何?许多理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说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意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意象”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并且由于人们理解的差异和使用的不统一,形成了其内涵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在《游泳者》中,约翰·契弗以独特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文本中独特的城市意象,即将郊区想象为城市意象,通过全知叙述者来构建城市空间并用动态的描述来勾画城市意象。同时,城市意象对文本空间的建构作用以及城市意象与神话意境产生之间的关系都演示了契弗在文本中对城市意象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学意象是文艺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古已有之 ,但由于后人的阐发、补充 ,其内涵至今颇多歧义 ,定位不明。从若干理论研究的分析比较中 ,可以对意象的提出及涵义流变 ,意象的特征、分类 ,意象与意境、形象的关系进行一些探索 ,以明确意象的内涵 ,并给予其合理的理论定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表现说语境中的意象是定位于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中来讨论文学形象构成的表现意义的 ,因而表现与意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构成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有 :意象的神似理论、意与象的构成理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时的思路,咏物诗鉴赏注意事项,对意象、意境的区别,是本文浅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叙事隐喻与叙事功能的视角对《呼啸山庄》中的风意象群进行解读,认为在《呼啸山庄》中,风以及类似风或与风相伴随的物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意象群,它是小说文本中激烈的情绪与情感宣泄的叙事隐喻,既具有维度又具有功能,其维度构成了作品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叙事隐喻的主题化色彩。风意象群的叙事功能体现在破坏一系列稳定性的环境,而文本对不稳定性因素进行解决则推动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11.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谢玲玲 《考试周刊》2013,(86):21-21
古诗歌的意境渗透着作者的情思,诱发出读者的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领略诗歌魅力需要深入体味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歌内容,识别跳跃意象,感受形象内蕴,填补艺术空白,是把握诗歌意境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意象、意境、形象的分析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考察的重点,意象的组合成为意境,对意境的体悟产生形象,因此,诗歌鉴赏的重点就在寻意象、品意境、析形象,因为这是所有鉴赏过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它强调要以文本为中心,挖掘文本本身的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文本细读。文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从文本语言层、文本意象,意境层面的角度,分析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7.
视觉隐喻是视觉形象以语言的特性所产生的一种象征或意味,它是一种诗性语言。视觉形象总是带有符号特性,即便是自然环境的视觉形象,因与人发生关系也成为人化的自然,只要它成为我们的心理意象,它就具备了隐喻的功能。与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视觉隐喻内涵更广,具有不确定性,意义往往在主体与对象交互体验中生成。环境形象的视觉隐喻与大众审美需要之间的沟通缘自人类感官的愉悦、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们对环境形象的感受与经验。从造型美学出发去探讨社会环境的视觉形象,研究环境形象的特性和规律以及与人的生活关系是环境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一样,环境建设是为了广大民众更好地栖居,而所谓更好地栖居就是除了得到物质层面的基本满足,还能从环境形象中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19.
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形象、情感、意境等特点,指出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理解形象,体验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意境,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染与享受,提高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