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端康成的说理性散文<花未眠>,是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品中隐含着一种"死亡意识".在这里,"死亡意识"不再是一种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作家审视生活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意义.据统计,川端康成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亡"简直就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灵魂.从分析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意识"入手,无疑更有助于我们领悟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独有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过去曾一度脱离课文大讲时代背景,以致削弱了“双基”,这种教学方法理应受到否定。可是,近年来有的教师为了抓“双基”,一概不讲时代背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不利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不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不了解作家写作时的历史背景,那就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意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是20世纪中期日本和世界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坛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川端与佛教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说,当川端把佛教思想和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的时候,不仅仅是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更是作为一种美与艺术来接受和吸取的。该文尝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川端文学的审美特质,从而评价其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川端康成是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川端康成被喻为是日本现代文学之父,他们的文学作品固然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差异性较为明显.但在其作品中却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变态心理、梦幻表现、潜意识是常用的心理分析手法.本文就其作品的心理分析手法做了比较,并考究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刘伟娜 《文教资料》2008,(27):35-36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以代表作<雪国>而闻名世界,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渗透着"物哀"理念,本文从介绍川端康成及"物哀"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和代表作<雪国>浅谈其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相似文献   

7.
由"以意逆志"的阐释史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史可以看出,"以意逆志"这一命题在为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提供方法时,却意外地为作品的多样化解读打开了方便之门。它昭示我们:"以意逆志"必须结合"知人论世",才能建构作者之志,而建构过程中时代因素与个人因素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建构结果也随之呈现出时代差异与个体差异,因而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只能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综合了时代特征、作家创作主旨、作品的客观展现及读者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它随文学作品的产生而存在,并承载着某种意义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具有客观性;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时代和阶级因素而发生着变化,主题也因此会出现异解,它具有可变性;一部作品因作者意图及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只表现出一个主题,它具有多解性。主题的客观性、可变性和多解性,展示了一部作品灵魂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对其进行解读时发生误读是不可避免的。误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误读现象之一:一元化分析“一元化分析”是指对…  相似文献   

9.
人物形象塑造是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中的少女形象的分析,探讨作家理想在人物形象上的寄托。京派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长河》,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几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三位男性作家都在其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上寄托了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不乏对大自然的描绘,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对蝴蝶的描写。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三部作品《古都》《雪国》《睡美人》中描写蝴蝶语句的研究,分析这些蝴蝶在小说中的特征和其象征意义,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孟子曰:“甬其诗,谈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要知其人,还要知其人生活的时代.即社会背景。中学文学鉴赏,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是独立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本体"。在进行作品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表现作品意义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细读"文章,研究其中的细节词句,捕捉语句的画外音,分析作品中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暗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使用,揣摩作品的内涵意义。本文通过认真研读《体面》一文,力图透过其表层含义,重点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各类次信息,如孩子的哭声,月亮的变化等,进而总结出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其中看懂"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是对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出要求,"能欣赏、鉴别和评价"是对学生鉴赏能力提出要求。小说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首要渠道,以  相似文献   

14.
王梅 《考试周刊》2008,(23):212-213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个唯美主义者,通常被人们称为新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认识,其最终也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我认为川端康成还有其另一面即反映事物美好的一面,虽然这种反映有时依旧夹杂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但它毕竟说明了作家渴望"美"、追求"美"的创作倾向.川端康成的作品在真实中有虚幻,在虚幻里有真实,摇曳着孤独而轻轻的哀伤,映写出人间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课程目标,要求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凭借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所描绘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79):18-1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自传性小说。作品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慢慢体味。中国学者研究这篇作品时往往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本文受日本学者濑沼茂树的研究的启发,试着探讨小说中"我"的心灵之旅。得出一个结论:作品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另外,心灵也是现实的折射。心灵的旅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现在的人们是极其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作品(文学作品,理论著作)都是人类意识的变体,而人是客观存在的,故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谈作品。从作家陀氏与理论家巴赫金的个人生存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相似性角度上看,二人共同关注的“对话”与“狂欢”表明了二者在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其获奖作品《雪国》、《千纸鹤》、《古都》展现了传统日本的美丽与哀愁。与此相对,《春景色》是新感觉派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感受的激变和挣扎。本文通过分析画家的感观变化,考察作者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主张的新感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现行著作权司法实践在判断涉案作品的实质性相似时往往采用"三段论侵权认定法",这种方法总是将文学作品细分成各种要素。也就是说,文学被对象化、实体化了。然而,这样一种实质性判断却有失准确,因为实体论文学观影响下的著作权司法实践存在三重混淆:将有机的文学作品与无机的要素组合相混淆、将文学世界与文学媒介相混淆、将意义的生成与现成的意义相混淆。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文章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和各类翻译策略的特点,探讨翻译川端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提出翻译川端文学应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一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