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课程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出神入化,从而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基于此,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两方面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对两者对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徐景宏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64+166-164,166
现代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目前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在语文学习和教育中并没有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引起足够重视和重点把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与丰富现代教学理念,以积极、科学开放的态度对待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与对接问题.本文在阐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浅析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应用与发展方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为语文教育增添几分色彩。语文教学贯穿每个教学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对语文的研究更透彻,充分证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各大院校设置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语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性入手,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0-191
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同样为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基本教学阶段开始,语文教学便贯穿其中,足以显示其重要性。相较初级语文知识教学来说,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便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化与改进,学生能够通过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语言组织功能。现代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存在本质冲突,它们存在一定的对接联系,两者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而在语文教育中,可通过语言表现、情感体验、写作训练、语言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提高课程知识的联系。本文则主要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入手,研究了其四个方面的对接性。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系,阐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是开展其它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目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存在非常严重的断层问题,如何对接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是目前所有高职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文学、音乐、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而且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共同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和舞蹈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调动读者的想象。由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很强,几乎能将世界上的一切情景、事件、色彩、声音甚至气味、感觉、心理状态都能描绘出来使人感知,而且言辞表达的内容明晰确切,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只需要简明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得清清楚楚。同时,文学语言能使人由感受体验迅速、直接地趋向认知思考,便于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深入把握,因而文学就成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思想认识作用最强的一种,所以又说“文学是思想的艺术”。然而,正因为“文学是思想的艺术”,它所描绘的形象又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像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给人理性思维的空间,让人漫步在科学、严谨、系统性强的世界里。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科学,语言学里的规则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不管是国王还是乞丐都没有能力改变人们使用的语言。然而它却不是难以把握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文字之中,像“鸭”这个词,当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真正内涵:“鸭”的语音形式“y”和它的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鸭子是因为它的叫声而得名。和汉语言相比,汉语言文学的规律性不是那么强,它是一门纯人文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83):52-54
新形势下,语文学科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往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学手段也缺乏灵活性,教师也并不怎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表现刻板,导致学生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语文课堂效果并不好,影响了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语文学科属于很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中还包括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它是语文教学里又划分出来的一个模块,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深入探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准和质量,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增强教学质量的关键方式。在人类文明社会,文字语言属于举足轻重的沟通介质和交流措施,它是人类文化无可置疑的主要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关键意义就是塑造学生语言和文字运用习惯,使得学生的个人素养不断强化,为学生别的学科学习奠定牢固根基。因此,文章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意义以及各自的特点与现状问题,并且深刻分析了两者的对接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牢学习基础、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小学教学内容的简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识字,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进而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加强学生文化思维与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训练,优化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来看,教学思想的落后以及教育体系的陈旧是导致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低下,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改善现状,有效提高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相似文献   

13.
穆建明 《教书育人》2012,(18):112-113
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关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在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作出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谢琴 《快乐阅读》2022,(4):88-90
<正>职业院校普遍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中文的了解(包括被译为中文的少数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中文的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只不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随意选择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再加上学校不重视这类课程,因此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贯彻。本文旨在分析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加强课堂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领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为例,探讨了高校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学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该专业从专科发展到本科,  相似文献   

18.
汉语言文学     
正专业解读汉语言文学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对中学语文的理解,学习课文中所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而高校中所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这两个专业,从文字名称来看只差两个字,有人会简单地认为二者不会有太大差异,若是这样理解就断章取义了。这两个专业研究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各自的特色也很鲜明:前者是一门语言学科,重点侧重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如方言、语音的变化;后者则是一门文学学科,重点侧重在文字应用和实际应用中的文章写作方面,即文本分析鉴赏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注重美学教学内容安排的主从和理论经典与感性材料的均衡,可以有效地避免随意性,更好地实现美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