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莎菲女士的日记》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小说大胆而不加掩饰地解剖了"五四"时代"莎菲"灵魂裂变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反映出了不断走向人性自觉的现代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
为了共同的蓝天--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批评在倡导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过程中又不自觉地陷入男权文化传统的篱,其深层原因在其无视女性形明心灵深处从古至今一直存留的光辉人性而过激地把女性在爱情与家庭上的困惑与挣扎完全归结为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心理,进而提出女人只有做与男人同样的人才有真正的独立。  相似文献   

3.
小说在文本层面上讲述了早年家庭道德阴影对女性成长的影响,并以此为起点,关注到了精神的成长、人性深处的善,直到"精神家园"的形成,女性通过对自身灵魂的自觉而彻底的洗涤实现了升华,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获得了新生,是探讨女性心灵成长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的蓝图时,往往陷入理学糟粕而不自觉。  相似文献   

5.
家庭既是女性作家关注之所在,也是最能展示其创作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当家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爱情婚姻成为她们自由言说的存在时,独特的童年感受便不自觉地渗透于文本。张爱玲和林海音的小说都以“家”为聚焦,但落笔却大相异趣:张爱玲刻划了婚姻中女性的扭曲。展示着人性之卑弱;林海音诉说了婚姻中女性的压抑,赞美了人性之善良。然而,在看待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无奈时,两人却有着同样的悲悯。  相似文献   

6.
万方以女性作家的自觉,对女性命运给予了独到的关照,通过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即人性的探求:魔鬼性、神性、人性;女性觉醒过程的探求:女性主体性的丧失、恢复、挚守,并且两个方面最终统一于女性解放的话题上。  相似文献   

7.
私人化的"身体写作"在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处是一种人性自由的张扬,是人性平等和尊重的争取。杜拉斯笔下的女性是其独特创作思想与生活哲学的形象体现,她们特立独行地游走于杜拉斯的文本世界,形成一定的互文性,也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8.
亓程 《文教资料》2008,(19):11-13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淋漓尽致地真实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父权宗法社会中的"吃人者",在长期焦虑的折磨下最终变成"吃人者",她心灵的扭曲,人性的裂变所产生的破坏力.本文试着从女性心理及其女性焦虑的角度来分析曼璐的人性扭曲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新旧跌宕之际,张爱玲用女性独有的视角勇敢地揭露人性的本真,无情地颠覆了"母亲"的形象,也不断追寻着女性命运的归宿和价值感。在华美与庸俗之间,张爱玲诉说着女性的传奇,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金瓶梅》小说中三位主要女性的一生遭际以及她们与男性的权力制衡关系,来探究在争取女性权力问题上的三种不同选择方式:潘金莲是人性之权的自觉追求,李瓶儿是家庭之权的半途而废,庞春梅是社会之权的饱暖思淫。三位女性无一例外的死亡结局,告示了本文的主旨乃是对人性弱点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1.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来规定人性,强调人性为善的道德自觉。人的"类"意识内在地规定了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性。统治者从这种善性出发,推行得民心的仁政,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仁政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人事等具体内容,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性和抗争是安娜·西格斯作品里一再凸显的主题,作为西格斯流亡时期巅峰之作的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正是一首人性与抗争的交响曲。西格斯以细腻的笔触和磅礴的视角塑造了第三帝国统治下的诸多女性形象,她们或隐忍自保,或舍身护义,或自觉抗争。本文采取文本内研究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阐释人性在她们身上的沉沦、坚守、觉醒和绽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也是人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人物品藻"在对人物的品评鉴识中确立审美价值取向及其观测点,着重从精神品质、个性风格、自然表达三个角度建构审美人格和人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文如其人"的作者评论倾向和"文学是人学"的"原人论"文论导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人性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传统少儿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人性偏差:忽视人的目的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自然性以及忽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深刻反思传统少儿道德教育的人性偏差,是少儿道德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陈玉 《现代语文》2009,(11):84-87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铁凝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中不仅从审丑的美学角度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索,还自觉地从性别立场出发,以冷静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男性阉割性格的揭示,对女性卑鄙变态个性的暴露以及对女性参与历史失败的描述,来揭示无孔不入的男权文化使女性走入宿命的怪圈,遭受到严重的毒害,并以此来解构男权中心意识,达到文化反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因"大河小说"独占中国文坛一角,小说中大胆而叛逆的女性群像因为表现出鲜明而执着的现代追求,一直备受论者关注。但由于传统的影响、时代的局限、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使这些女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未完成"的现代特征:她们的反叛以男性依附为基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回归传统,呈现出不彻底性。同时,作家本人在塑造女性群体时的无法突破的思想困境,也造成了"大河小说"女性的"旧式"。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未完成"的过渡性,使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意蕴变得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18.
一、神性的伟大与人性的辉煌在希腊语法中,"人性"并非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运动、变化、向更完整地实现内在潜力而演进。这远非那些自以为是地高坐在奥林匹斯之颠的诸神所能体会或理解的。古代近东的信仰体系强调在神的权威面前,人应当谦卑、服从、自觉渺小。与之不同,古希腊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写了两个悲剧性的女性:曹七巧和爱米丽。曹七巧由于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爱米丽孤傲、怪僻、由爱生恨走向自我的毁灭。她们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女性,她们都在抗争中绽放,在人性的扭曲中枯萎,隐含着深刻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20.
《诗经》所处时代是一个生命意识极强的时代,尤其是女性生命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到汉代,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男尊女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明文法规,女性的生命被禁锢在种种封建训示中.六朝文学自觉精神在感召男性重新审视人性的同时,也唤起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复苏,为自身生命美、大自然之美写下赞美诗,在爱情诗作中更为真切、大胆地传达出女性对爱的渴求,并把目光转向了自身的生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