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鹏 《文教资料》2012,(26):66-68
《论语》不仅是封建社会科考取士的教科书,更以其丰富内涵,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内容却包罗万象,本文试对《论语》中涉及的"义"、"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从中探讨孔子的看法及"义"和"利"的相互关系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七(上)册语文教科书选《〈论语〉十则》,其中有节选自《论语·泰伯》的一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课文下注释为"弘毅:刚强、勇毅。"这个注释不准确。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字的解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子曰”是一个特殊的语言格式,它具有鲜明的学派性。由这一语言格式引出的孔子的独白和对话,塑造着孔子的形象。《论语》的叙事是简约的,但也是极具表现力的,尤其是不重故事而重情节的写法,更能表现、人物的神韵。在《乡党》一篇中对孔子衣食住行的描述弥补了《论语》缺乏肖像描写的不足,并且使孔子的形象具有了伟大而又平凡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10.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成仁"和"修德"两个层面论述了《论语》在当代廉政建设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不足之处。"成仁"是《论语》对于为政者道德标准的理想要求,"仁"的意义高于现实物质利益乃至生命,其不足是过于强调现实而忽视了人对彼岸世界的精神追求";修德"是《论语》对于为政者的首要要求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不足是重私德而轻公德。  相似文献   

15.
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问世,必当带来如沐春风地善诱、耳目一新地思想冲击,引人注目的主观系统地构建,尤为重要的是给予读者厚重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的传递。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新锐学者闫春新副教授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力作。《论语》位列儒家经典的四书之首,通过注释的方式来解读《论语》是经学史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论语学"个案的全方位研究,可以管窥整个经学史,甚至思想史的风貌和动态。自《论语》编纂成型以来,汉晋论语注在《论语》注释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东汉,汉注系统已基本定型,成为中国古代注经研究的基本范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12日中午。《作文新天地》"同题赛场"如约走进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该校作为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初中,坚持"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办学理念,以向社会输送合格公民、为国家培养"弘毅之士"为办学定位。所谓"弘毅",即刚强、勇毅,语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在《战国策》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反秦形象鲁仲连、唐睢、荆轲、苏秦的塑造,集中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文学形象的最高成就.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反秦形象,探索这一形象系列产生的必然性,并且对它作思想与艺术方面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话语中,有一种极其高贵的价值取向:"忧道不忧贫"。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古代君子对"道"的推崇,超越了人性本私的一面,集中地传达了先人精神深处对物质的回避与不屑。这种知识分子群落重精神轻物质,重品节轻实惠的精英取向,曾长久被后世奉为圭臬。 教育是培养读书人即古代所谓"士"的地方。"士志卫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乐章和最伟大的创造,学校汇聚着社会太多的抱负、道德和良知,历来也是耻于言利的。教育需  相似文献   

19.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20.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