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新华是一个前后创作风格变化较大的新移民作家,从早期的"伤痕文学"开山之作<伤痕>始,经历了一个写实到写意的过程.本文想结合卢新华影响较大的<伤痕>、<细节>和<紫荆女>,对他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演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汇报》今年八月十一日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志肯定这篇小说,也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伤痕》深刻揭露了"四人帮"对广大革命干部的残酷迫害,蕴含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光明日报》九月二十九日以《一篇值得重视的好作品》为题,发表了肖地同志评论《伤痕》的文章,他指出:小说"提出了一个既富有现实意义又具有一定深度、发人深思的社会主题."小说把主人公王晓华放在错综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10,(19):158-158
32年前,卢新华以《伤痕》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春天的大门,迎来百花齐放的文学时代;日前,他的新作《财富如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文如水一般的谦虚、平静,其内里却裹挟着一个作家睿智思考的巨大冲击力,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所谓“伤痕文学”是指1978年到1980年在中国文坛上涌现的描写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品有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登载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以及它以前和以后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莫应丰的《将军吟》,陈世  相似文献   

6.
<正> A、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发展主要是在对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中产生的没有横向借鉴、综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在变异中求得发展。这是被其自身嬗变历程所证明的。纵观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1976—1978年,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序幕,以陈若曦的《尹县长》、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接着,现实主  相似文献   

7.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写出了一批反映"受伤的一代"的作品,抒发了埋藏在人民心底的悲愤与狂喜。特别是以刘心武、卢新华为代表的伤痕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8.
“后知青文学”的新写实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青文学”和“后知青文学”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青文学”一脉。这一文学思潮的开初时具有震聋发聩意义的是卢新华的《伤痕》,此后产生了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广  相似文献   

9.
张颖 《现代语文》2008,(1):101-102
1978年,卢新华以控诉文革的<伤痕>掀起了"伤痕文学"的序幕.旅居海外多年,在跨国文化背景的积淀下,在理性的反思与关照下,<紫禁女>悄然诞生,新的伤痕气息也应运而生.<紫禁女>为文学史奉献了一个独特的"石女"形象.通过石女石玉性器官的"幽闭"与"开放"来揭示烙在灵魂上的伤痕.文本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梦境、幻觉的展示来发掘伤痕带给石玉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呈现出浓郁凄凉的宿命感,更深层次上隐喻了一个百年中国的民族寓言.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11.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这个精神创伤通过对王晓华个人生活的娓娓叙述凸显出来,《伤痕》改写了过去近30年小说宏大叙事的主体缺失历史。《伤痕》引领了伤痕文学个人生活叙事的潮流,伤痕文学不再提供普遍的集体化的道德原则,凡俗人等的生活悲歌取代过去的英雄赞歌成为常态。伤痕文学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生存伦理取代家国生活伦理、悲剧取代喜剧的新型叙事伦理,为之后的先锋叙事、解构叙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中文自学指导》2009,(5):F0004-F0004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内复旦大学第四宿舍楼正门。1978年4月上甸,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门内一层尽头拐角处复旦大学中文系墙报栏上贴出,引起当代中国文坛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作写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受戒》抛开了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思文化的苦难历程,从"伤痕文学"十年文革的罹难中解脱了出来,被奉为短篇之经典。该篇小说审美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美进行了新的道德厘定和价值重塑,对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文由分析《今天》如何想象"自我"为"悲剧英雄"、如何指认"世界"为"他者"入手,描述《今天》的文学立场与文学主张.在此基础上,把《今天》纳入"新时期"的文学格局之中,梳理《今天》作为"同人刊物"如何应对自身的规范化、秩序化,如何面对"伤痕文学"这一新时期"第一个重要成规",如何应对主流文学规范.以《今天》为中心,从这样的三重规范入手,深入新时期文学话语秩序的内部,尝试着还原"新时期文学"如何建构与发生.  相似文献   

17.
晓苏是一位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文学营养的作家。他不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挪移到《花被窝》之中,而且把西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点也一并拿来,为他所用。他在谈到其小说《松油灯》时说:"我自己十分喜欢这篇小说,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现代主义的。"诚哉斯言。我看晓苏的许多作品,都可以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文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贬抑的观点,似嫌片面;从史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赞许的观点,则显得公允。这是因为,探讨史书编撰理论是刘勰撰写《史传》篇的初衷,总结"史传"的文体写作理论是《史传》篇的既定目标,适应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工作发展需要是《史传》篇的宗旨。《史传》篇作为一篇史学专论,它应当全面地论述历史著作的编撰问题,而不该仅仅"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20.
谈谈鲁迅     
不要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本来是学自然科学的,先后学过机械、开矿和医学。1906年立志提倡文艺运动以后,他也没有放弃自然科学,他在中等学校教过生理和化学,他的杂文中常常提到自然科学问题。到1930年,鲁迅还翻译了日本学者刈米达夫的生药学著作《药用植物》,他还打算翻译卷帙繁浩的科普名著《昆虫记》呢。有一次,一处学校请鲁迅去讲文学,鲁迅说:“诸君的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