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词"以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代。其词汇来源是上古汉语中表意念活动的"以……为……"结构。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在"以……为……"结构中,当动词"以"与"为"的动作性较轻时,形成了"以为……"变换式,接着是动词"以"与动词"为"的频繁连用,然后由于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句法结构也相对固定下来,于是动词"以为"形成。导致动词"以为"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为……"式与"以为……"式在语义上的相通性,二是"以为……"这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以为”由原来的“以…为…”逐渐凝固成词的机制和过程。“以”和“为”原本没有直接结构关系,但由于“以”有承上省略宾语的语法特征,“以”和“为”在古代汉语中经常连用,当兼语句中的“为”后面所带的成份与“以”的宾语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语义联系后,“以”和“为”便开始了成词的历程,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在"N1+以介+为+N2/V"构式中,"以"与前句的某个NP之间原本存在"介词"和"介词宾语"的逻辑关系,后来,这种逻辑关系消失了,"以"和"为"便凝固成为一个动词。在演变的同时,动词"以"已存在,动词"为"也存在系词化的倾向,这两个条件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诸言也在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化”做后缀的词(本文称之为“化”尾动词)日见增多。我们翻检了一下1987年3月18日的《人民日报》,八个版面的七版中都有“化”尾动词,共用不同的词19个,出现28次。这个情况表明,“化”尾动词已经成为汉语词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带词缀的词语的主要类别之一。(一)“×化”这种构词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早。《庄子·齐物论》就把庄周化蝶所达到的物我无间之境称之为“物化”;晋代干宝《搜神记》(十三)载:“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两个词就是“化”尾动词;这“化”在古汉语中还不能算词缀,它与“物”、“羽”二字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维吾尔语“qal-”这一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历史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语词汇复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占优势)是汉语发展的主要节奏倾向。究其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探讨。社会的不断发展,表义明确的交际需求是外部原因,而汉语单音词存在的两个致命弱点则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8.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汉语句子中紧接动词后边的“到”的词性既不是介词,也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以语素的资格同它前边的动词构成一个整体动词,而是与动态助词“着、了、过”同类。动词后边连接“到”具有普遍性;“到”是动作行为状态的一种标志;“到”跟时间无必然联系;“到”的句式分布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10.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期《食品安全需要长治久安》中说:“温家宝总理2010年初与网友交流时就指出,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文中的“以为”应改为“认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曲调优美动听。但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等句中的“以为”一词所传递的信息总让人觉得与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事实上。歌词中的  相似文献   

12.
“以为”和“认为”都是表示判断的动词,粗看似无差别,但仔细推敲一下,情况却并非如此,试看下例: (1) 听他这么一说,我以为自己又错了。 (2) 听他这么一说,我认为自己又错了。 (3) 我以为没他地球就不转了呢,我们不是都干得很好吗!通过这件事,大伙都认为,只要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相似文献   

13.
请以“原以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写完整,然后作文。举例:原以为爱经不起伤害;原以为得到就会满足;原以为成功就是幸福;等等。(2)不少于600字。(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4)立意自定。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动词作动词的状语,语法学家作过不少的研究。动词是否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认识不很一致。有的认为能作状语的动词很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其他动词很少做状语”(下册,第343页);《汉语知识》也认为:“动词有时候也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如‘他微笑地看着’”(第17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有的认为个别的动词必须带“地”才能作状语,华宏仪的《实用汉语语法》指出:“有时,个别的动词可以作状语,但必须带‘地’字”(第137页);华中师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说:“动词作状语的很少。能用作状语的,只有‘关心、同情、注意、拚命’等几个,而且要求带‘地’ ( ‘拚命’例外)”(第16页)。说法虽有差别,但见解都很相近。有的根本不提动词作状语,吉林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1972年版)和曹蔚文编写的《语法基础知识》都没有讲到动词可以作状语。以上三种见解,在我们看来,并不都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在专家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复音虚词的发展,讨论了复音虚词与短语的区别、复音虚词的构成与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认为”和“以为”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与"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同义词.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将它们换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可以从语义范畴、结构特征和语用分析的不同角度对"认为"与"以为"进行比较,辨析二者的异同,从而能更准确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7.
“孰”是一个表抉择的疑问代词。这种抉择,可以是“众中择一”。如:“弟子孰为好学?”(论语·先进)“事孰为大?”(孟子·离娄上)也可以是“二者相比”。如:“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礼与食孰重?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全石以为底”一语的注释是:“(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下文的“近岸,卷石底以出”则注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联系上下文来看,其中显然有矛盾。因为既是一大块石头作为底的,就不可能有“有些部分翻卷过来”的情况出现。所以,这样理解似于义未妥。笔者以为,这  相似文献   

19.
20.
荷马是西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则是东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从来不“写作”。他只“述”(口述)而不“作’’(写作)。他眷恋口传文学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极而言之,不懂口传诗歌,连话都不能说。中国由于书写文化的统治,口传史诗被湮没,而由史书来垄断。所遗失的文学不知道有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