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里都安排了《古诗两首》。对于《古诗两首》,老师们惯常的做法是将两首诗机械地割裂开来,分两课时分别教学,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把每一首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其实笔者认为,以课文的视角看《古诗两首》,打破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诗整合教学,才是《古诗两首》这类课文最应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与编者对话,整合思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以往不同,2011年版课标首次在"对话"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正《古诗另读》(第一辑)由作家阮德胜与《安庆晚报》副刊专栏共同打造。该书以2017年以来教育部最新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定的古诗为蓝本、以开设专栏连载刊登为平台,目前已完成46首古诗的"另读"。每首诗的"另读"体例大约如下:高度概括每一首诗的精彩+作者介绍+通常解读+写作背景+人性视角的解读。特别是人性视角解读部分,旨在让读者更加接近诗的本初目的,进一步理解中华古诗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42):61-62
高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不理想。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浓,加上个人的知识存储有限,一遇到理解不顺畅的情况就选择放弃;而教师本身的解读诗词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对诗歌的"文本细读"是重要的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对诗词的精细分析和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保证"文本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正>新时期语文教学加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不论哪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都要以教材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行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环节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其实是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关注文本留白处,尝试引导品深意就像一个画家在作画时,他一定会强调留白这个基本概念。我们在引导文本解读时,也要去寻找留白处,一篇文章也好,一首古诗也罢,仔细品读,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每部作  相似文献   

5.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这就必须关注到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古诗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因其离儿童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对话,寻语文的情调与性灵,更要从儿童的视角把握文本的精髓,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学生进行精神的穿越,方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在汉代古诗系统中具有独立性的类型的意义。这些作品拥有一个颇为 一致的主题,它们所抒发的是人生的哀愁苦闷,所反映的是失意文人的羁旅愁怀。本文试从哲学、 心理学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中以思妇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共有9首,对这些思妇诗的主题解读,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是思妇思念丈夫,希望家人团聚。然而,这种思妇之"思"之所以如此强烈,最本质的原因应是思妇对"原欲"的无比渴盼。  相似文献   

9.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微课是一种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在微课教学中,通过短视频技术的融入以及连续播放的技术,可以实现对文本解读的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实现对文本集约化的教学。古诗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有意境美,传统的讲授法,的确可以对古诗中丰富的内容进行解读,但是缺少生动的提炼效果。在微课技术的融入下,可以实现一种生动自然的古诗精华解读,从而更好将古诗中的艺术魅力进行解读,实现一种古诗教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级解读理论,构建指向文本取向、对话取向、读者取向的古诗解读三维度六层级体系,以《观沧海》为例展开层级解读实践,推动古诗解读的深化与系统化,以期为古诗阅读教学提供基本框架与路径,助推古诗阅读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本色语文"的理念,紧紧围绕这首古诗本身特点,教学生用"诗的方式"学习古诗,可谓"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13.
[案例素材]三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案例主题]简简单单教一首诗,轻轻松松学一首诗,实实在在悟一首诗。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生活与诗歌的交互,以生活经验解读古诗,在解读古诗中提升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推进学习进程。[立案背景]古诗教学模式众多,常见的有五步法:①解诗题②知诗人③明诗意④悟诗情⑤拓诗境。程序清楚,教路明快,效果突出。但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多种格局,多样模式,才能孕育教学多元之果。同时现在又是个性化的社会,它强调尊重个体,在学习中就要尊重学习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想象意境的形式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朗朗上口,全诗重在写景,诗的意境优美,是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佳作。这两首诗的题目为《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我立足教材,深入文本,多角度地解读。一、立足文本,分析单元主题思想这篇课文编排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主题皆为写景篇目,抒  相似文献   

15.
简显鹏 《文教资料》2009,(18):12-14
城市、道路、高楼、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四个主要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空间意象既关乎文本本身又关乎创造文本的语境.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寄托着"我"的特定空间体验,不失为打开诗人心灵世界和诗歌文本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古诗十九首》,众学者历来都立足于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喻加以分类、解读,并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相似文献   

17.
木斋将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成熟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时间确定在建安十六年以后,这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等"古诗"都应该是与曹植有关,是曹植与甄后相恋事件的结果,这就为他的论证造成了困难。以《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为例,考察他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读,可以发现他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醉花阴》教学为例,在"文本背景处"、"教学重点处"、"语言精美处"三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拓展,来探索古诗教学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浅谈拓展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古诗教学备课中,将多视角解读方法引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之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解读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20.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