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纪晓岚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楹联大师,充分利用汉字的各种修辞手法,或通过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对纪晓岚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妙用及其审美效应试作例析。  相似文献   

2.
趣联摭谈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门上、喜庆场所主席台的两侧、园林殿宇的大门两旁、寺庙道观的门柱上都有对联,可见对联深受古今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对联的实用性较为突出,是传统独特的文学样式。但对联因受字数的限制,务必做到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严格地讲,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涵蕴丰富。  相似文献   

3.
课题项目 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 (1)懂得对联创作的修辞手法及基本知识。 (2)学会使用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对联与修辞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对联上下两句相对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那种重对称、尚均齐的审美心理。“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另一方面,充满弹性与张力的汉语言文字为对联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中国语词固有伸缩分合之弹性,故能组成匀整的句调,而同时亦便对偶”(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上述原因之外,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及具表达作用。 一、双关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与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通过对对联,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以考查学生审题、概括提  相似文献   

6.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创意说明走遍祖国大地,哪里有山水,有寺庙,有园林,哪里就有诗词对联,这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一大特色。这些诗联不仅提供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学、书法、篆刻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发掘出旅游胜地内含的精神和生命,足以使人们耳目一新,经久难忘。搜集、交流、赏析苏州园林中的对联,不仅可以加强语文积累,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可以丰富乡土文化知识,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二、活动目的1.丰富园林文化中的对联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2.了解园林文化中对联的内容、结构、种类及其所包含的典故和逸事,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园林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奇妙的对联》一文,了解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按组分解任务,或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掌握对联编写、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提高其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多种文学样式,其中有一个独特的对偶文学样式,那就是对联。  相似文献   

10.
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民族"独门"文学形式,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对联引进课堂,让小学生及早接触、了解对联,感受其独特魅力。笔者认为可从故事引路、激发兴趣,指导诵读、探究规律,学会积累、习得语言,日常训练、尝试运用四个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3.
西晋南朝寒士的作品是该时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有其独特规律。具体表现为:一是独特的心理历程:铮铮的自强;生活和人格的自卑;可悲的自慰;无奈的精神皈依。二是独特的艺术特征:意象的独特;修辞手法的巧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创造,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独特标志。它用词精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不仅形式优美,而且意境独特,因此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中的许多精彩作品,或诗情浓郁、画意盎然;或风趣幽默、含蓄隽永,读之如观赏奇珍异宝,回味无穷。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好语文知识,对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春联、喜联、  相似文献   

16.
甘桁 《中文自修》2005,(5):54-55
对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学写对联,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近些年的高考中,也有一些试题用了写对联的形式,借以检测考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要决胜高考对联题,考生必须不断加强语言积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牢固掌握对联常识,仔细分析出句特点,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和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化用相关知识。只有成竹在胸,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胜。  相似文献   

18.
千山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主体分布在千山的庙宇道观问,较为丰富地体现了千山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同时,千山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的面貌和风格又深受千山岩石构成性质、刻工技艺和自然残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而成语随着人们交际语言的发展,数量日益增多,运用日益广泛。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楹联又称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调和谐,寓意含蓄隽永,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学生学习词性、韵律、对偶修辞的好方法。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汉语言文学中永不凋谢的奇葩。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者,关注对联在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一、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