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华北地区的大专院校每年冬季只能上3-4周冰上课.时间极其短暂而又珍贵.由于时间所限,学生第一年入学上滑冰课,只能初步掌握花样刀滑行,部分学生掌握跑刀滑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喜欢跑刀.这样,在掌握滑冰技术的基础上,第二学年学生学习弯道技术就迫在眉  相似文献   

2.
在单班滑冰课教学中,学生中滑行技术差距较大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高中男女生差别更明显,有些学生可以自由滑行,而有些学生则勉强能站立或滑进。经验表明,滑冰课教学做到区别对待、合理分组施教,对于提高教课效果十分重要。然而,以往那种以“会滑”与“不会滑”的分组方法,过分笼统,而且往往是表面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会”与“不会”的组内情况很复杂,辅导很不方便。鉴于这种  相似文献   

3.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滑冰课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摩,我们发现在高校滑冰课教学中主要问题有: 1.1 学生中初学者多。由于学生来源情况和目前中学体育设施及器材现状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掌握滑冰技术的学生为极少数,大多数学生是刚能滑冰或根本不会滑。约有80%以上的初学者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4.
滑冰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内容,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在这方面还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以致使滑冰课的效果较差,不能尽快地教会学生技术和更有效地增益学生健康。本文根据自己对滑冰教学的点滴经验和教训,针对初学滑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略述浅见,目的是抛砖引玉,使得大家共同来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我们滑冰教学的质量。一、讲好滑冰室内课上冰前应当向学生讲一次滑冰内堂课,以便全面地介绍滑冰运动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次课讲与不讲,讲得好坏,会对学生以后学习滑冰有明显地影响。当然有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提出 北方普遍高校每年的冰期教学,只能安排5次课左右,学生中约有80%的人不会滑冰;特别是大一学生,普遍存在对速滑技术不了解、身体素质差、腿部力量不足、平衡能力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速滑课的教学质量和进度。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非冰期陆地适应性速滑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练习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6.
野口嘉郎先生是日本旱冰联盟和亚洲旱冰联盟会长.他应国家体委邀请,曾于1983年11月和1984年2月末3月初两次来我国讲学,传授旱冰知识和技术.野口嘉郎先生今年59岁了,看上去红光满面,身体很健康.他终身从事滑冰运动,对日本和亚洲旱冰运动的开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讲课中他回顾了自己从事旱冰活动的一些经历.他从事滑冰工作有40多年,其中旱冰搞了30年.13岁开始滑冰,那时只能在雪山上找块冰场滑滑.一年滑冰的时间只有冬天两三个月.后来战争  相似文献   

7.
滑冰课是我国北方冬季特有的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受气候、场地、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其课程教学主要以技术教学和练习为主.预前教学是在上冰前的体育课中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的辅助教学,是冰上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丰富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滑冰兴趣,提高滑冰专项身体素质和学习技巧,从而最终提高滑冰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熟悉冰性是初学滑冰的第一步,这段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冰和冰刀的特性,以及冰刀接触冰面时所产生的"滑"感,进而解除恐惧心理,为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基础.熟悉冰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滑冰的感性认识;二是具体的练习内容和步骤.一、对滑冰的感性认识首先使学生了解冰和冰刀的特性及动作的结构.滑冰的动作与人在陆地上行走和奔跑的动作完全不同,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在刚上冰时都采用陆地上行走向后趴冰的动作,这主要是对冰和冰刀的特性了解的不够.冰本身滑度比较高,加之冰刀刃  相似文献   

9.
陆地模仿动作教学是滑冰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冰期来临前和滑冰课前,进行一定的滑冰陆地动作练习,能加快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体会滑冰运动的初步感觉,建立滑冰运动的基本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索当前适合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普通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滑冰课差别化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高校滑冰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高校学生初学滑冰踝关节力量差,学滑冰难以及学生不愿上滑冰课的现实。在教学中选用全塑冰刀,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滑冰兴趣,使初学能尽快掌握滑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开展高校冰上课教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滑冰,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现在已难以考证了.但根据史籍上的记载,远在宋朝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的游戏.《宋史》的《礼志》中说:皇上"幸后苑观花,作冰戏"."冰戏",还有些古籍也称它为"冰嬉",即人们现在所说的滑冰.可见,古代最早的滑冰是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针对滑冰项目教学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将“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滑冰课中进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滑冰课教学中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滑冰课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运动习惯和竞争意识等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冬季冰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使其健康状况、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针对高校女大学生对滑冰课程的参与积极性低于男生这一问题,运用实验、问卷与教师谈话等多种方法,了解女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滑冰运动的兴趣,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实验后女大学生在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柔韧素质都得到显著性改变.实验结果表明课内外互相结合的滑冰练习对女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指标产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为高校一线体育教师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参与滑冰运动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使女大学生对滑冰运动改善其健康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激发了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许多滑冰书籍和有关资料认为:初学滑冰的姿势要领是“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屈,两臂下垂”,但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身体姿势不适合初学滑冰者,而是适合已学会的滑冰者(花样滑冰要保持这种身体姿势)。采用高姿势学习滑冰有以下缺点:初学者如保持两膝微屈上体前倾的姿势,必然造成身体重心过高,很难建立身体平衡,延长学会滑冰的时间。从心理角度分析,由于身体重心高,不易控制身体平衡,会增加学生怕摔伤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女同学),往往挫伤初学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简单的口令在滑冰初级教学中能显示出特殊作用.观察初学滑冰的学生,当他们换上冰鞋站在冰上的时候,大多数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有的甚至不敢站起来.这是因为人们的支撑能力遭到了破坏,体重由两脚在陆地上支撑变成了在冰面上仅有0.3厘米宽的冰刀上支撑.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支撑人体有关的神经、韧带和肌肉群的共济性发生了混乱.学生们首先害怕摔跤,其次是希望得到依托和帮助.这时,教师及时地利用口令来刺激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使学生有依托感,从而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未来体育到底是什么样?它将以何种形式出现?恐怕人们是很难想象的。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教授岛崎仁最近撰文指出:作为文化范畴和社会活动之一的体育运动,在今后日益发展的电脑科技时代必将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滑冰:难度会更高滑冰运动将进行花样翻新,可能会从正立式滑冰转变为倒立式。滑冰选手们个个头戴安装了冰刀的头盔,然后再倒立在冰上做出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以充分显示出滑冰选手娴熟的技艺。这恐怕是未来一项难度极高的冰上项目。滑雪:变出新花样未来滑雪比赛中,在运动员从山上急速滑下,抵达终点时,雪杖会变成撑竿,从横竿上一跃而过,将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滑雪与撑竿跳结合起来,神奇巧妙。滑雪比赛中,拍摄比赛情况进行转播是很困难的,然而下世纪的“滑雪”机器人却能做到。它是由机器人操纵的微型电视摄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我国全民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新冠病毒影响,线上体育课程成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滑冰课程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小学线上滑冰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利用陆地专项体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滑冰课教学建议和思考,以期为线上滑冰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陆地模仿动作教学是滑冰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冰期来临前和滑冰课前,进行 一定的滑冰陆地动作练习,能加快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体会滑冰运动的初步感觉,建立滑冰运动 的基本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事任何事业都有一定的学问。学滑冰也是如此。学习滑冰技术需要科学的方法,要讲究学问,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出现意外事故。上冰前应做陆上练习理论根据:运动心理学指出:“已掌握的运动机能对新技能发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术的形成(这叫技能的迁移);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会使新技能难以形成或对新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