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科学开发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科学是指民间科学家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凡从事非本专业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对于专业科学家,就被称为民间科学家。民间科学家与一般的科学爱好者不同,而是已经在某一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从而产生出一定研究成果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保持孩子的这种科学探究、动手动脑的科学精神就成了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重大责任。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呢?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3-13
“如果从国家层面实行‘科学外交策略’将是跳出科学旧辙、提升国家影响力的双赢局面。” “在‘十二五’规划中,没有涉及科学外交的观念和具体做法,这是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5.
近来,由于察觉到科学不仅带来进步,而且也带来危险和各种战争技术,所以科学正在受到非难。当代一些哲学家谴责科学尤为激烈,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反生命。这种‘保守的’观点了无新意。法国大革命刚过,一个新冒出的空想派别早已发表过这种看法。本文目的在于从历史角度说明科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用狭隘的或教条的文化观去批评或赞扬科学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6.
高策 《科学学研究》1993,11(3):7-10
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美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科学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感受到了创造的美,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美,这些美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它们是“最深层次的宗教感情”。但是,在本质上,科学美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因为,美的感受与理论来自自然,最终还要回到自然,接受最后的检验。同时,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它是鼓舞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充沛源泉”。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科学美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7.
民间科学爱好者引起的社会评价很不一致 ,有人认为他们是科学共同体的补充 ,有人认为他们从事的是伪科学。作者认为 ,民间科学爱好者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民间科学爱好者不能够与科学共同体达成基本的交流 ,不能够接受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 ,他们也不能取得能够被科学共同体接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俄罗斯,远在十月革命以前,就有着无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有意地抹煞了俄罗斯学者们的功绩,硬说所有的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都是在西方得到的,而俄罗斯只是盲目地摹仿他们。西方的历史家,不单把俄罗斯科学在许多领域里的无可争辩的优先地位隐瞒起来,而且还直截了当地捏造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解放前,我们也为这些捏造的‘史实’所蒙蔽,譬如:俄罗斯工程师罗德金发明的电灯被说成是美国爱迪生的‘杰作’,把俄罗斯学者波波夫发明无线电的功勋完全归给意大利的马可尼等。  相似文献   

10.
刘垠  刘莉 《金秋科苑》2013,(8):14-17
“评选活动反映了我国去年一些重大科普事件,‘世界末日’这一条评的最好,我还关注‘PM2.5’‘黄金大米’‘北京暴雨’等民生热点事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参加2012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终评的欧阳自远院士直呼:“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以及重大科学争论的问题再多点就好了。”  相似文献   

11.
现在媒体上经常出现“民间科学家”一词,因不解其意我特请行家指点,不料友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博导培养出4名物理学研究生,后来一个出去当了市长,一个留校当教授,第三位下海做了经理,第四位回家养病成了“赋闲”百姓。适逢某处举办物理学学术讨论会,四位博士各备论文前来与会,见面之后互叙一番旧谊不提,但见会务组的小姐递给他们的“到会者名册”上分别印着如下头衔:“官方物理学家×××市长”、“专业物理学家×××教授”、“业余物理学家×××经理”、“民间物理学家×××先生”。听了这位友人所撰的故事之后,“民…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科技发展进程中,中国科学院占有令人崇敬的光辉篇章。我们都为科学院半个世纪来在科技贡献方面的丰功伟绩而无比自豪。我曾在科学院工作过30年,离开后因工作关系又经常与院科技和管理人员有联系,解惑释疑、指点迷津、启迪新思路、充实新知识,是我向科学院的同志们求教的不变话题。如果说一个人有一个工作中的‘家’和一个生活中的‘家’,那么科学院很自然地成了我工作中的‘家’。科学院人们的创新性思维、活跃的学术见解、执著地追求科学真谛、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很多。适逢建院50周年之际,谈一些个人对中国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2期刊登了我的“要尊重科学,但不能有科学主义思想”文章(以下简称为徐文),赵南元教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反对科学主义’是反科学口号”文章(以下简称为赵文),对徐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驳。  相似文献   

14.
许多权威学者都崇尚“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认为“只有能够实验的理论,才有资格称为科学”。在心理学这个特殊的研究领域也是一样,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等了二、三十年才跻进了美国教科书内,但还是没有洗刷掉‘不科学’的罪名。[1]可以说,精神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原始创新的拦路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一期“科学与文化”栏目里,科学家,但主要是哲学家们谈到了当下中国一个较为流行的思潮——“科学主义”。在这一期,我们事先就这一话题向众多科学院的院士发出约稿邀请,希望更多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来参与讨论他们眼中的科学。但遗憾的是他们中响应的廖廖无几,这又一次加强了我们心中这样的一个印象:中国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参与精神的贫乏。我们这次选刊出来的五篇文章,代表了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观点。我们仍像以往一样希望这些观点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对科学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 ——编者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关于科学家的道德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哪些道德原则,作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科学家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些原则或规范有强纲领性的,也有弱纲领性的,但显然是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而且是泛化的。一个社会有其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是“犯罪”,一个共同体也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破坏了“行规”,这也是一种“犯罪’当然是针对于共同体而言。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可以起到保障体制运作,规范个体的业内行为,惩处违规现象,从而使得科学…  相似文献   

17.
凡从事非本专业的研究者,相对于专业科学家而称为民间科学家。这类群体的人数庞大(具体人数还会因政策上的重视而不断增加),涉及专业很广,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科技群体和科学群体。科技群体的成果易开发,也易转化成生产力。科学群体,由于一些理论成果可能对某门学科的固有思维和理论体系具有大的挑战性,成果难于得到评审或公正对待。民间科学家参差不齐,因教育程度、是否从事科研工作、人际环境、科学文化水平等情况而异。一般来说,这几个情况越好的,民间科学家人数越少,但出成果的比例和成果的质量越高。民间科学家群体人数大、有执着的科学精…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始终交织在一起 ,这是他不同于前人之处 ,也是他比同时代人深刻和独到之处。他不是纯粹的科学家 ,却和所有真正的科学家一样首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更看重科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并用“方法”为科学做出了统一的脚注。在对西方科学狂热的尊崇中 ,他倡导的是实证、是主客观的统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朴素的唯物论的科学观升华为唯物史观 ,“物质一元论”在成为“科学一元论”之后又被赋予了“经济一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由于职业的关系,作为一位科普期刊记者的我常和科学家们打交道。走进这支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他们向我吐露心扉,为我讲述他们毕生执著追求的科技事业,我这才得知他们的故事很精彩。我常常把他们美誉为“金子塔上的人物”,这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用他们的卓而不群的智慧,将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20.
    
“我发现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约翰说。他的老板安德鲁·克拉克看了看约翰,冷笑着答道:“别胡说八道了!你是在编科幻小说,不是在研究科学!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门’,科学界早就有过论证了。”“我真的发现了——它真的存在,而且我还从那扇门进出过呢!”“你喝醉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