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来,对《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人们争论不休。这种争议是很自然的,起因于这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性:他既对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有明晰的洞察,又明显地表现出疯癫狂态。如何将二者统一呢?人们做了种种分析,然或不能自圆其说,或与作品实际相去甚远。其一是“战士说”。认为狂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狂”是统治者强加的。既然如此,文中主人公的语无伦次,逻辑混乱,错误  相似文献   

2.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学术界,屈原的诗歌艺术特色问题历来就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又在于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的繁复性构成和形象指认。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文艺学的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之进行新颖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屈原在其诗歌艺术中所要塑造的是一个有似于“狂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资本论》第一卷结束语中“重建个人所有制”论断的理解分岐很大,有的说是指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有的说应理解为建立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自主权,有的说“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种借用说法,有的还说“个人所有制”如果和生产资料挂钩是很危险的、生产资料归属法不能说明“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的甚至说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不一致。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分岐呢?笔者认为:1.必须挖掘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著名论断的本意;2.必须正确阐释恩格斯就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提法的攻击所作的答复;3.必须正确说明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4.必须全面回答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有什么重要意义。本文愿就以上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并企望理论界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含义的理解能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四和二=?     
白灵 《课外阅读》2006,(9):56-56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恩.凯迪博士,教书已教了二十年,每学期在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四和二。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有的说:“六。”他着头。有的说:“二。”他着头。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八。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有的。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小说中狂人的生活原型。鲁迅在写小说的前两年曾经遇见过他。那是一九一六年十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散乱的青年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倒了一杯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文学,或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叫人困惑、令人苦恼、却又使人感到必须解决而且还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1925年,郭沫若就在他的《文学的本质》一文中兴致勃勃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承认,这个问题是“极纷挐,极难解决的一个”;郭沫若回顾道:“古今东西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不知道有多少种类。有的说是自然的摹仿,有的说是游戏的冲动,有的说是性欲的升华,有的说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是天才的至高精神的表现,有的说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主义上的派别”①。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②,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③;但当代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表现了狂人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罪感 ,从而揭示出 2 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最富特征的情感 ,标示着中国文明史上一个罪感时代的到来。“狂人”的自我罪感在建设新文化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鲁迅遵奉着“革命前驱者”李大钊同志等的“将令”,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冲锋陷阵的战斗,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这是研究界所公认的。但是,作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鲁迅,其时无产阶级思想是不是开始在他脑子里萌芽了呢?他之所以能在反帝反封建中进行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是由于他使用了进化论等资产阶级思想武器,还是跟他脑子里注入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有关呢?研究者中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分歧的。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考试季节     
蓝天下,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啊! 啊!再过八天就要考试了!”窗外“寒鸦”唱着“葬歌”,屋内“学习狂人”正埋头啃噬书本,一页页书被他深深的圆珠笔迹画透,残破的书本着实显得薄了——这难道就是把书读“薄”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5.
张子健 《作文》2024,(15):51-52
<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李白则是屹立于高峰之上的一位旷世奇才。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冲天才气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在当时俘获了无数崇拜者,就连身居高位的老诗人贺知章都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从天庭贬下凡界的“谪仙人”,可见李白人格魅力之非凡。可偏偏有一位狂人,对天才李白不仅没有高看一眼、厚爱十分,还让他受了冷遇。这位狂人名叫李邕,现在估计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即便有些人听过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上李邕》。  相似文献   

16.
他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他好像不适宜做教师;他真的当上了教师,而且是全区“希望杯”竞赛获得一等奖的青年教师。一1986年。四十中学高中三年级六班教室里,即将毕业的学生们畅谈着自己的理想。团支部委员赵毅说:“我立志报考师范学院,将来做一名人民教师……”话音未落,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赞同,有的响应,也有的提出不同看法。“你神经性耳聋,听不清学生说话,能当老师吗?”“你学习不错,为什么非要报考师范院校呢?”赵毅深沉地回答:“正是由于我耳聋,从小就得到老师们加倍的爱。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当我烦躁时他们安慰我,当我苦恼时他们体贴我,12年的学习生活是在老师们的爱河中度  相似文献   

17.
一、引子“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也常常被当成是儿童时代就表现出创造性的典型。在一次“创造课”上,老师问:“我们怎样才能救出那位小朋友呢?”儿童的答案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绳子,一端扔给那个小朋友,然后将他拉住,让别的孩子去找大人帮忙;有的说可以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翻,孩子就得救了;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很大的抽水管,将缸里的水全部抽干;也有的说可以跳到缸里去,把孩子托出水面……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早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受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而创作的。确实,鲁迅是吸收了果戈理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企图借狂人之口揭示真理;另外在形式与情调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相比起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缺乏系统的象征性,只是闹剧似地显示了一个狂人本身的荒诞性。即使就形式而言,果戈理的小说标有日期,试图表述一则有条理的故事,尽管逐渐在狂人日益的迷乱中失去了意义;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狂人”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的“狂人”。(超常的智慧,当它被别人理解时,便成为天才者的门脸;当它不为人理解时,便成为疯子的证明。)日记虽无日期,他其中条理却是清晰分明的——超现实的清醒。  相似文献   

19.
文摘     
采用强制性办法“关心”孩子的父母,并未能促进孩子智慧上的发展。三宅和夫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这种情况。他以四岁孩子和他的母亲为一组共六十六个小组为研究对象,让母子一道玩玩具。有的母亲和孩子一起玩;有的让孩子自己玩,母亲去做其他事情;还有的是以孩子为主玩玩具,母亲从旁指点帮助。三宅和夫发现,有些母亲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她们经常对孩子说:“说说看,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三角形。”“数数看,这里排列着几个白色的?”这些母亲还往往强制孩子“做做这件  相似文献   

20.
“眼镜叔叔,今天讲个什么故事呀?”孩子们见了眼镜叔叔,有的抓住他的胳膊,有的拉住他的大腿,使劲摇晃着。“好啦,好啦。”眼镜叔叔笑着说:“我的骨头都要被你们弄散了。让我想一想。”他的目光掠过桌面,落在一个地球仪上。“你们知道大海吧?地球上有三分之二是大海,陆地才占三分之一”,眼镜叔叔说,“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人们要出远门,更多是乘船。有的人乘船是为了经商或旅行,也有的是为了探险。他们是真正的航海家,因为大海上远远要比陆地危险。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个最有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