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中的人物描写,大致有以下四端。第一描写人物的外表夸张地描写人物外表的特征,这是探索人物的心灵,展示人物性格的惯用手法。《药》中这样写道:“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肿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这是一幅患有童子痨的严重病人的画像,他已经十分虚弱,瘦得皮包骨头。这不仅是生理描写,而且是病理描写,文中凡写到华小栓的地方,老是和“一阵咳嗽”或“咳着”的字眼连结起来,真是贴切极至。康大叔是个“浑身黑色的人”,他的脸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精品《药》之所以流传甚广,让人百读不厌,是因为除了它给读者提供了一面观照辛亥革命之鉴,以及华老栓、康大叔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外,对华小栓的咳嗽描写,也是不可轻忽的一个因素。但是,对此人们往往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或蜻蜒点水般不作深入分析,或只字不提其在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短文试就对华小栓咳嗽的描写,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传统课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 ,我的脑子里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是康大叔吗 ?但早有专家对此下了定论 :人教社《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2 0 0 1年 1 0月第二版 (P50 )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衣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 ,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人教社《语文》第四册 ( 2 0 0 1年1 0月第二版 )《药》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第 2小…  相似文献   

5.
别凑热闹     
<正>人类似乎有着爱凑热闹的秉性。很多文学作品都描写过人们凑热闹的场景。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描写了华老栓上街买药,遇上人群向他“奔涌而来”的场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人所称道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且看描写华老栓买药的一段 :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 ?怎的不拿 ?”老栓还踌躇着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此处接连使用了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贴切地刻划了刽子手康大叔残忍、贪婪的性格 ,其形象生动之处自不必说 ,其中“捏一捏”的描写更有深刻意味 ,值得细细品味。为何要捏一捏 ,是否只…  相似文献   

7.
伍瑞强 《广东教育》2007,(12):39-3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选入了鲁迅的小说《药》,在写华老栓秋夜买药(人血馒头)时有一段文字:"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药》中,有一个不太惹人注意的人物,那便是小栓.所谓不太惹人注意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作者没有对他进行相貌的刻画,其二是没有对他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只是前前后后写了小栓的几次咳嗽。但这几次咳嗽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并非可有可无之笔,在分析课文时是不可忽视的.文中一共写了小栓的六次咳嗽,两次在吃药前,四次在吃药后。这六次咳嗽对于促使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从课文中不难看出,华老栓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是一个城镇贫困者,一年到头,早起晚睡,勤奋操劳,抹桌搬凳,招待茶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药》一文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两段文字,“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传统的看法(包括教参及课后练习)一致“对号入座”地认为此处描绘的人物就是康大叔本人,笔者对此实不敢苟同。第一,前后两人的说话语气迥乎不同。上文中黑的人出场便对着老栓吆喝,“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由此可知这只是一个为利而来与老栓素未谋面的人,而且转身离去时对老栓的胆怯还不无鄙夷,嘴里…  相似文献   

10.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解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的矛盾冲突来形成基本情节的。长期以来,大家也都这样认为,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与“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因为“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而“暗线”写到夏瑜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实写)。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代情节发展和间接描写暗线的“过场”;至于坟场设祭与所谓“明”、“暗”两线若即若离,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是《水浒传》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历来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二十年代,鲁迅先生虽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过:“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起来反抗政府,“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便有招安之说。但那只是指出了《水浒传》中招安情节的来源及其历史背景,并未说明招安描写本身的全部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持《水浒传》歌颂农民起义说的同志,觉得“作者显然热爱义军,却安排这样一个宋江为领袖,从而又给义军寻求这样一条投降的死路。究竟为什么?真教人难解”(吴祖湘:《谈(水浒)》)。持《水浒传》宣扬投降说的人,紧紧抓住书中的招安描写立论,  相似文献   

12.
《药》是鲁迅先生一九一九年四月所作的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里.小说反映的时代是清末辛亥革命的前夕,这可以从第一节那刽子手的号衣和第三节闲谈时的谈话中得到反复印证.它写的人物是小城镇上的人物,故事也是小城镇上的故事.《药》的题目很有意思.从文章表面意思来看,这“药”指的是作为医治小栓痨病的所谓药——人血馒头;就文章所表现的内涵即文章的功利来看,这“药”则是治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之药,也是醒革命者的思想之药.  相似文献   

13.
《药》写于“五四”运动前十天,当时,“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改革、开放的飓风席卷神州大地.《药》发表于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上,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由于《药》的主旨深远,寓于巧妙的艺术描写之中,也由于评论家的认识不同,七十余年来,众说纷纭.或曰是“劳而无功”的“失败”之作;或日是写“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拿来主义》、《药》二文,先后三处出现“蹩”字,摘录于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或高中语文第一册)。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药》或高中语文第三册,下同)。 “好看!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  相似文献   

15.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先生在心理描写方面自成一格,别具特色。这里,只说《药》的收束。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以“删削些黑暗,装点欢容”,但作品的主题并不在此。所以,围绕这花环所描写的,乃是华夏两家母亲的心理——看到花环,华大妈“便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我已教过多遍了,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花白胡子等人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小说第三部分的描写。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作者突出了“花白胡子”这一特征,意在突出其年龄大,是一位老者。在众多的客人当中,只有花白胡子询问华老栓的身体状况,这与其说是花白胡子关心老栓,倒不如说花白胡…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颐和园》(第八册)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第5小节中“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的“滑”应是“划”字。不少学生也纷纷颔首。我马上意识到如果对这个问题含糊过去,将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抓住这一问加以引导。师:为什么应该是“划”呢? 生:人们通常都说是“划船”,没有讲“滑船”的。师:请再仔细读读课文,这一节主要描写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生:主要描写昆明湖很平静,课文说它“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师:对,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因而游船、画舫在上面划行,就像在光滑的镜面上——(生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药》发表于1919年5月。它描写了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两件事:一是贫民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一是革命者夏瑜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作者用“人血饅头”为粘合剂,巧妙地将这明暗两线融合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反常合道”是指反生活之常合艺术之道。中学语文课文里“反常合道”现象多种多样,难以胜举,现将常见的几种简要析举如下: 一、景物描写反常鲁迅先生《药》的第四部分这样描写清明时的景物:“这一年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枯草支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