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要创建的是哪一种解释学 ?”因为西方解释学有三种形态 :古代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和现代哲学解释学 ,它们的含义差别甚远。作为解释技术的古代解释学 ,中国古代已经具有 ,而且相当发达 ,因而无须再建立。如果是后两种 ,那么中国尚未出现 ,故而才存在着建立的问题。但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能否建立起中国的一般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是很成问题的。就汤一介先生的论述来看 ,他所理解的解释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解释学。这种解释学不仅不需要创建 (它已存在 ) ,而且也没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原因是由于古代解释学的过度发展 ,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强解释学特征 ,即解释过度 ,这种过度解释的传统妨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使其解释有余 ,而创造不足 ,并形成了学派线性发展和思想寄生式发展的特点。目前中国哲学界最需要的是少一些解释 ,而多一些创造  相似文献   

3.
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是哲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的内容是语言,语言不只是交际工具,语言承载着其使用者的思维内容和世界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就是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最艰难的工作,因此需要高超的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语言的方法就是文本的理解艺术,即解释学。施莱尔马赫把理解艺术分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并认为只有在二者相互循环和交互作用下才可以消除误解,文本的整体理解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展开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尽管解释学与教育的联系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了,但是鲜有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理解课程内容的研究。传统解释学认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是对课程设计者用意及目的的复制和再现;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内容作为理解的对象处于不断的解释和发展中,理解的本质是创造,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在解释学思想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五经”是作“经学”的解读还是作“史学”的解读。这种对立体现了在经典解释实践中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亦即所谓“认识论断裂”。“认识论断裂”是普遍存在的解释学现象,它是解释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经古文学派的出现就证明了这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经常发生的断裂。随着经今文学派在汉初取得了统治地位,今文学家垄断了对“五经”的解释权。由于历代的解说陈陈相因,“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经今文学确实到了面临崩溃的地步。这时,经古文学派应运而生。它并不是对经今文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取代了“旧逻辑的位置”,体现了在经典解释上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这种解释学意义上的断裂恰恰是经学历史——这是一个解释学历史——的重要成分,每一个“断裂”都构成了对“五经”所进行的解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解释客体的幅射范围!提出解释和认识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文章由此提出了解释客观性圆圈的概念。既批评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怀疑主义解释学理论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又强调必须重视发挥解释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出想象和重构是解释者主观能动性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解释客体的幅射范围,提出解释和认识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文章由此提出了解释客观性圆圈的概念。既批评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怀疑主义解释学理论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又强调必须重视发挥解释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出想象和重构是解释者主观能动性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解释学一直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无论是狄尔泰的认识论解释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实践解释学,都把自然科学拒之门外。而科学哲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实践解释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实践解释学认为,“自然”与“人类”不可截然区分,“自然”是人类存在其中的自然,“人类”是存在自然中人类,对“自然”的解释与对“人类”的解释是同一种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不是静观而后素描,而是躬身实践,正是在实践中,真理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敞开。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解释学过程与教学过程存在许多共通之处,这也就奠定了哲学解释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鉴于此,从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原则对外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是可行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教学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并指出理解的基本条件,然后探讨外语教学活动在理解原则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产生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对现代解释学的两上重要人物伽达默尔和赫什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从艺术本理解、解释的历史性问题以及艺术语言观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找出他们解释角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7.
李荣庆 《教育探索》2008,(10):71-72
解释学是关于对文本进行理解的学问。根据解释学的关于理解的观点,理解开始于“前理解”,理解是一种解释学的循环,理解是与文本的对话。解释学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启示,一是学生应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不断扩大“前理解”,二是要学会驾驭解释循环,三是要积极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8.
解释的范式转换对法律解释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奠基于法律解释学的一般解释学在发展中先后出现了解释的范式转换,即从特殊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的转换;从理解的方法论、本体论向文本论的转换;从作者中心、读者中心向文本中心的转换。西方解释学的解释范式转换对法律解释学发展的影响在于,法律解释学开始关注解释学的共同属性,应当以理解为基础;法律解释学既要探索解释的方法,也要关注理解与解释的本体问题;法律解释的出发点和重心在于法律文本。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20.
问答逻辑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他思想中最具有独创性的部分之一。它来自两个方面的启示: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和柯林伍德的对话逻辑。伽达默尔通过对两者批判性地融合与升华建立了一种与哲学解释学相适应的问答逻辑,这种逻辑从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深刻地揭示了理解和解释的本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解释学理论,至今仍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