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公权先生说:“盖中国政治思想者,中国文化与社会之产物,而同时为二者不可割离之部分。吾人如欲彻底了解中国之文化与社会,自不得不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所谓“文化与社会”,可以抽象的理解为“物质与精神”,而政治思想恰好介于二者之间,既不脱离政治生活,又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另外,政治思想是附着于政治思想者...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1879.10—1942.5)是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党史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既有多部研究陈独秀的史著面世.令人瞩目.也有不胜枚举的研究论文.新论迭出,成立了多家专门研究陈独秀的学术机构和团体。学术活动频繁,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3.
辛欣 《华夏文化》2015,(1):33-35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解放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引进中国,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等人的倡导下蓬勃发展。而对于束缚中国妇女的旧式婚姻,学者们也开始了反思与抨击。作为新文化运动阵地的《新青年》杂志就有专门探讨妇女问题的板块,其中,对于妇女婚姻问题,学者们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此外,诸如《妇女杂志》、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於“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虽然哲学的视野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成仙信仰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成仙,一是指人生命的久长乃至不死,二是指人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如《太平经》说成仙者能“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又言成仙者能“神灵变化,隐显莫测”。这种信仰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渴求生命存在的愿望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宗教多神共存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存在及运动的认识有关。下面,笔者仅对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产生的影响作一扼要说明。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事物皆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们将之称为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说话的姿态,人知识分子的化批判似乎是天然合法的,尽管对批判本身可以见仁见智,然而批判的权力却是无法用任何名义加以剥夺的。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对任何一种化共同体来说,正是有赖于人知识分子的这种批判,它才能不断保持一种开放的鲜活性与内部的自我更新能力。一个没有批判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马尔库塞所称之为的“单向度的社会”里,正是否定性声音的缺场造成了肯定性亦即支配性化话语的独白,而这种中心霸权的化模式,它压抑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内在自由与真实欲望的诉求,更压抑了整个时代化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9.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中的所谓“五四”,不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事件的整个状况,而是指一般教科书上所说的“五四”,即后来被毛泽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相连接的反帝反封运动。这种“五四”观,只是抽出了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有关的陈独秀(1879—1942)、李大钊(1888—1927)所代表的道路,而舍去了民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其他各种思想和文化流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报刊创办于清末民初,它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运动紧密相连,而具有讽刺和幽默气质的新闻漫画也随着报刊的出现而出现,这些新闻漫画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刻的思想蕴含,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启蒙,也是对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无声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西文化的全面冲撞融合,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西洋硬笔的引进,文言文被白话文的取代,不但抽掉了书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得蕴含于笔墨文化和文言思维之中的传统书法语境不复存在。而西洋绘画观念及技法的传人,更使得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在五四前后痛心疾首地大呼国画改良、美术革命。国粹沉沦之刺激,使得书画社团组织形式在近代大量涌现。本文拟对近代书画社团的地域分布加以大略考察,并进而探讨呈现这一分布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6.
先前理论认为神话是“幻想”出来的,我们却认为神话是先民用另一种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语言说出的历史“谜语”。我们必须寻找这种观念,懂得这种语言,才能猜出神话的“谜底”。由于神话不是“幻想”而是“历史”,所以神话时代就有具体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7.
干禧龙年,华夏神州大地龙腾虎跃、莺歌燕舞。江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人类历史和自身发展进程中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三个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18.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这本书dp200余处跨越千年的经典故事和人物解读.深深地震撼了山姆教授的心灵,使之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文化并由此解开了自己心中的“中国谜”。山姆教授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与偏见,进而对中国历史和当今巨变由衷感叹.承认自己“对中国了解得太少’.应”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相似文献   

20.
全真教是在宋辽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矗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