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Halliday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层面上分析了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可以看出,被动语态在语篇功能层次含有六种表现形式与功能:突出主题形式和功能、引入主题形式和功能、转换主题形式和功能、凸显焦点形式和功能、对比焦点形式以及语篇衔接与连贯形式和功能。被动语态的这六种语篇形式与功能往往共同作用于语篇的结构与重组,使语篇称为一个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科技英语被动句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句法平面从翻译角度进行的。本拟从语用的角度,在语篇层面上对科技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作一探讨。被动句作为一种信息重组的语用手段,在科技语篇建构中具有如下功能:话题确立功能、话题连接功能、话题转换功能、焦点凸显功能、焦点对比功能和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被动句的这些功能通常都是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从而确保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3.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已有的研究显示被动语态的结构灵活多变,功能复杂多样。Halliday提出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指出语篇功能包含三个子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衔接系统。以该理论为基础,可知被动语态具有六个方面的语篇功能:突出主题功能、引入主题功能、转换主题功能、凸显焦点功能、对比焦点功能以及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因此,被动语态具有很强的语用重组性,可使语篇信息编排上下衔接,语义连贯,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连贯与语篇话题等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概念的界定,讨论了隐喻句作为主题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实现连贯性的,并且对具体的语篇进行了分析以证明主题隐喻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5.
马文利 《文教资料》2006,(8):139-140
本文以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篇层面上分析了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经分析,被动语态包含六种语篇功能,这六种语篇功能往往共同作用于语篇的重组,使语篇成为一个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尹灿  邓云华 《海外英语》2012,(22):259-261
中动句是介于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一种句式,它以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含义。这样的句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那么,这样的句式究竟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对相关语料库的考察表明,英汉中动句主要有三大语用功能,即说明、情态、语篇衔接和连贯,而且这样的语用功能在认知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左斌 《陕西教育》2009,(12):14-14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中两个核心概念,他们保证语篇结构和功能得以实现。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衔接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若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关键作用,这两部分间就存在衔接关系,即句与句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类型。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主要包括重复和搭配。连贯形成语篇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认识,对隐喻的概念界定,和对连贯与语篇话题的认识,探究隐喻作为主题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实现连贯性的。并且通过分析具体的语篇证明主题隐喻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9.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中之重.许多语言学家从语篇衔接形式上探讨连贯,但是,具有衔接手段有时并不能保证语篇连贯.心智模型理论对建构语篇连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仲波  满孝平 《双语学习》2007,(12M):154-154,156
前置是人们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的语用重组手段,在语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篇层面上探讨了前置句在语篇构建中的信息强调、焦点对比、平衡句子、话题设定、衔接与连贯等语篇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语篇构建,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相似文献   

11.
英语被动语态的功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篇,语用两个角度分析了被动语态的功能.详细地评述了被动语态在信息结构,篇章连贯,表达客观,委婉等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相反,是英汉语都具有的一个语法范畴。学者们从结构、语义等多维度对比,并予以研究。从被动语态的英汉语句法形式入手,在探讨其同异的基础上,将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对立及其相应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原因归于人的意识方式、意识焦点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英、汉物称与人称形成的根源及语言形式的各种差异,指出英语多物称源于英语民族的客体思维方式,汉语多人称是受汉语民族主体意向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并针对物称与人称影响下的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it”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三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翻译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熊学亮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英语被动句分为三种的基础上,论述了英语主动句转为被动句所受的限制。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限制:语义的限制,词语的限制和宾语的限制。指出并非所有的英语主动句都可转换为被动句,要注意被动句的使用:依文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15.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11,21(2):50-54,58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形式,可以分成意念被动和标记被动两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及物动词谓语不带宾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矛盾。被动句形式变化的动因是避免歧解,变化朝准确性和完备性方向发展。带宾语的被动式的存在,是与双宾语句等特殊的主动句相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汉语表达使动意义基本格式、结构语义分析和对比论证,认为使动意义发生在主语与动宾结构之间,而不在动词自身或动宾关系内部。  相似文献   

17.
英语被动句形式单一,通过使用条件和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分析,英语以带标记的被动句为主;而汉语则以较为复杂、多变,无标志的被动句居多。英汉被动语态的直译,英译汉时注意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加上被动词来表示被动含义,把汉译为英时,应注意主语、动词间的关系。英汉被动语态的意译,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将英语中的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形式的汉语。汉译英时要采用各种方式特别强调接受动作人或物的重要性。为提高英汉互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工作,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及出现歧义和词根变化的特殊翻译。  相似文献   

18.
讨论英语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联系,两种语态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