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记者"的出现,让转型路上的传媒业再次感受到了悸动。在美国,机器人创作新闻已初露锋芒,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未来"机器人记者"不但可以写文章、做报道,还能对事实进行评论。更有专家预测,不远的未来,机器人还能够与人进行自由聊天和邮件通信,甚至可以演讲并回答人类的提问。《纽约时报》报道,某软件公司开发的"机器人记者"很可能在2016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相似文献   

2.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3.
以多个记者深度调查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记者调查面临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写什么——"四点"聚焦"五度"俱全,怎么做——做"有机记者"。  相似文献   

4.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5.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发生现场,一名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今天,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像。前不久,《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同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媒体形态的变化也使媒体对记者的要求随之改变。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做多媒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7):69-70
<正>"新型记者"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名词,特指区别于其他政党和民营新闻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者。1943年6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的文章《政治与技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新型记者"进行了论证,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新型记者的名字是与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兵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立志定向做工农兵的记者。2.新型记者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民主事业,抱有伟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9.
<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因为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罪事件的调查>,质疑了武汉江岸区检察院介入一起案件的诉讼程序及关键证据等问题,让该院检察长张振国怒不可遏:"是谁给记者提供材料的?给我好好查!"转眼间,记者成了"贪污犯",遭到江岸区检察院的非法传唤.  相似文献   

10.
11月8日,新中国第八个记者节。作为一个工作节日,更多的是提醒我们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是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是揭示事实真相的人,是正确引领社会的人。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继续让这些践行职业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优秀同行走上前台,这期选择了"执着"——那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采访和写作的记者们。"田坎儿记者"罗成友十多年来每年基层采访的时间300天以上,见报稿件中90%是在农村现场采写。朱海燕走过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24次南下"京九",连续8年在3000多来的高原上跟踪青藏铁路。还有更多记者默默无闻倾毕生心血跟踪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某一项运动、某一个方面,堪称专家。他们付出职业热情,既辛苦,又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些记者对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为何能长年累月地沉下心来调研、思考?怎样从"司空见惯"中保持新闻敏感?如何在"专"的同时保持宽广的视野,处理好"专"与"杂""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随着全国"两会"对"三农"的关注度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工作的尤为重视,做好广播农业新闻报道也成为了电台的新课题.《乌鲁木齐新闻》节目农业版块的报道实践证明,广播记者"三农"新闻报道应该按照受众所需,一要把农业新闻做广、做新,二要在"四季歌"的报道形式和内容方面创新,使广播新闻真正成为指导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深受广大农民喜欢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没有做过新闻调查的记者算不上真正的记者。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把新闻调查记者称作"警犬记者",他认为"从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看,警犬记者被看作最崇高的媒体人,而公共新闻又强化了新闻界的基本使命——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3.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4.
高方 《传媒》2015,(18):12-16
新闻中心素来有"记者之家"之称,与国家以往大型会议及活动相似,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一如既往地设立在梅地亚中心,从中心东门进入,经过安检,映入眼帘的是那块熟悉的蓝色背景牌,作为参与报道"两会"的同行们与这块牌子朝夕相处,不会陌生;关注"两会"报道的观众也不会陌生,各国电视台记者也常以它作为背景做出镜报道.任务不同,职责不同,这次,我又多了一层身份……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16.
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材料,这应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但曾几何时,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工作的基本模式.甚至还出现了少数"无专车不远行、不邀请不出门、无领导陪同不采访"的"贵族记者",吃部委、泡会议、取材料的"白领记者","吃、拿"的"贪利记者".有的记者即便下基层采访,也是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生活若即若离,同百姓隔膜疏远.  相似文献   

17.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剪刀加浆糊"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暂且叫这种记者为"抄级记者",归纳起来,"抄级记者"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活鱼"不常有,批评非常态,记者站天天面对的是最不易引发读者关注的地方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硬新闻!如何把"硬新闻"做"软"做"活",是检验驻站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方式,努力锤炼采写"硬新闻"的能力,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是提升记者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既会写稿又会拍照的记者笔者称之为"两栖记者"。在新媒体时代,把新闻做深做实的同时运用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照片,让读者享受到优美的版面语言,需要财经媒体着意培养"两栖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