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丽 《学子》2014,(9):50
正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策略之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一、精神饱满教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用饱满情绪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位教育学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要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这种情况不会自然出现。要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必须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观念和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应在于艺术地设置情境"冲突",实施情境教学,当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中包含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着重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章中包含的情感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一、教学理念的"学生化"转变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课堂之前,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促使整个教学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的艺术》中说过:"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以情感人"的奇特艺术。这种奇特的教学艺术不是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寡,而是激发、唤醒和鼓励学生求知欲望;对学生的真心关注,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小班化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伴随着情感才起作用,它使教师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是连接生活的纽带。下面是笔者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得出的几点看法。一、小班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情感纽带  相似文献   

5.
<正>1.营造气氛,铺垫情感体验音乐教师是艺术的传播者,也是情感的培养者。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句话来激励学生。要引起学生的"情",教师必须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构建特定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让他们体验情绪。2.联系生活,点燃情感火种音乐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气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面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音乐课上,情感教学的过  相似文献   

6.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是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的主要方式。要实施有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认知层次,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课堂中的提问艺术和情感传递的引导,从而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变教师权威为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养成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英语教学可以像绘画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本文主要从情景、内容、板书、情感等方面浅谈了"补白"艺术在新教材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学生学习活动需要我们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切实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水平和语文能力,让他们自主阅读、品味、感悟,获得审美能力、品读欣赏能力的提高。一、朗读教学让艺术美感浓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普遍意识到灌输式课堂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学的内涵就是将教科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引导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变化是随着教师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教师将学生引入书中,由学生自己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关注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代入便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情感教学的初衷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中,产生自己对文章独一无二的情感理解。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促使学生乐学的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的话突出指明了教师劳动艺术性的特点。而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染,感染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和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并成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情感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无论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或是品德的培养,无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教师对学…  相似文献   

12.
正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而非为造情而作。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人的情感培养和人的终极发展,即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探索、实践中,让学生懂得运用情感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一、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要开放师生关系,让学生释放情感。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  相似文献   

13.
1 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职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动手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利用学生爱屋及乌的心理,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在情感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如果离开了情感,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情感渗透、融合、内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包忠文先生说:"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感的教育工作者。"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情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怕写作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激发。社会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由此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此,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唤醒生活经历,激发直接体验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教学也是这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作文中起动力作用,承担着作文的定向、维持和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学激情”。一、优化情感,自主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激起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的力量给学生认知的快乐,促进他们的学习更深入、更持久地进行,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  相似文献   

17.
一、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不但要晓之以理,还需动之以情。对学生适时、适情、适境地情感熏陶,是语文科教学的突出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恰如其分地创造和把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一堂课既生动活泼,又充满乐趣,并且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李雅冰 《儿童音乐》2014,(10):56-57
正艺术教育就是要遵循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自觉、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境"唤情,以"情"激情,以"行"动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熏陶,培养美好情感,成为情操高尚、情感丰富的人。一、以"境"唤情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之中,而学生常因为与作家作品的时空距离而显得很难投入,所以作品给予学生的感情传递就十分淡漠。要想让这个现象得以突破与改变,这时候,教师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适当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知识就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