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静夜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传颂千年的经典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本文试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诗歌《静夜思》的两个英译文进行比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漆艳华 《海外英语》2012,(19):156-157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意象是其核心。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古诗英译受到历史背景和翻译动机等的影响,对意向传递产生阻碍或显出特别的交际目的。但无论其受限因素和交际目的,诗歌的意向传递应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并尽量译出原文中诗人所想传达的意向。通过对李白《静夜思》和《战城南》两首古诗的分析,略谈历史背景和翻译动机因素对跨文化交际下意象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意象是其核心.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古诗英译受到历史背景和翻译动机等的影响,对意向传递产生阻碍或显出特别的交际目的.但无论其受限因素和交际目的,诗歌的意向传递应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并尽量译出原文中诗人所想传达的意向.通过对李白《静夜思》和《战城南》两首古诗的分析,略谈历史背景和翻译动机因素对跨文化交际下意象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小时候刚刚开始接触古诗时背诵的第一首诗——《静夜思》。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非常清楚。记得小时候,我嗲声嗲气地朗读《静夜思》。现在,《静夜思》被我朗读得有声有色。一次与一次朗读的感觉不同、韵味不同。这首诗更成为了我的国学启蒙……小时候,奶奶总喜欢抱着我,给我念古诗哄我睡觉。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古诗很美、很动听。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查阅资料,《静夜思》的英文译本很多,作者选取了其中的7个译本进行研究。根据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原则进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堪称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6.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静夜思》已被国内外许多翻译家译成英语,本文挑选出5种英译文.通过浅析,让学生明白,理解是典籍英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师: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背一首诗:《静夜思》。(生背) 师:学习古诗不是简单地背诵,我们要从古诗当中接触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怀。比如《静夜思》,为什么李白看见圆月,就想起了家乡呢?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  相似文献   

9.
马玉兰 《现代语文》2011,(2):116-117
师: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相信我们在上学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教我们背他的《静夜思》了。(师生齐背《静夜思》)在中国,一个人只要知道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掌故,其中便笃定有一两个是有关李白的,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教学目标: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设计(略)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吟唱古诗谱写的歌曲,对传承中华传统的文化底蕴、培育民族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古诗朗诵会》是九义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教材在学生学唱了《静夜思》、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粒粒皆辛苦》等古诗歌曲的基础上设计的音乐活动。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中华古诗歌韵美》来命题。以探究性学习为目的,以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为手段,力求通过古诗的诵、唱、听、赏、画、赛,鼓励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彩霞 《快乐阅读》2011,(15):124-125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不少人对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作了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为读者的欣赏开辟了新的蹊径,但由此也引出了歧义,“床前明月光”之“床”的解释,成了分歧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首诗的艺术境界。 《名作欣赏》八三年第三期,刊登了张宏生《〈静夜思〉》一文,对“床前明月光”作如下理解: 一般说来,圆月最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我们也就不妨将其想象为彼时彼地的情景。月明而又洒光于床前,由此可以想见夜之深,夜深而又于床前见明月,则游子之不寐就见于言外了。这正是古诗“忧愁不能寐”的意思。 显然,张宏生认为“床前明月光”之“床”是供人睡眠之床了。  相似文献   

15.
儿子今年8岁了,性格活泼好动,顽皮可爱. 从他两岁左右起,我就教他背古诗,短者如《静夜思》,长者如《琵琶行》,到现在连长带短他已会背七、八十首古诗了.  相似文献   

16.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查询,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据称,中国大陆学者一般都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现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是李白原诗。  相似文献   

17.
吴爱萍 《贵州教育》2005,(19):29-30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师:同学们,你们都会背古诗吗?谁愿意来背一背?可以摇头晃脑背,也可以闭上眼睛背……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背就怎样背。生摇头晃脑背了一首《春晓》。师: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诗人!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古诗?生:《静夜思》《所见》《村居》《小池》。师:咱们都来当当小诗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背其中一首《静夜思》,好吗?生(齐)用各种方式背古诗。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琅琅上口,而且能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你们知道吗?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到京城去做官,八十多岁才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一草一…  相似文献   

18.
读了《语文知识》2003年第3期刊登的凌士彬先生的《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一文,深受启发。现不揣浅陋,再补释若干常见意象,以供考生复习之用。月亮望月思乡,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几乎成为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  相似文献   

19.
明月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在大诗人李白的众多作品中,《静夜思》因为明白如话却又意味深长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以精悍短小、含蕴无限的4句20字引发了后人长期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