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庙会的文化娱乐庙会是民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明清时期河南各地的庙会,都把文娱表演作为吸引民众与会的重要手段。正如汤阴县忠武鄂王庙会《会记》所载:“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会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o河南庙会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为民众所喜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1、演戏。这是庙会文娱活动中一个普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项目。据嘉靖《通许县志》所载,河南城乡庙会“优剧大作”。团城县城乡庙会,“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把亲厚者,饮食款待,流连宴乐。移他村,亦如之。转相矜耀…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2):80-84
庙会是中国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清以来晋北乡村庙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时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是庙会的兴盛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庙会的衰落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庙会的复兴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庙会的低迷期。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群众的文化娱乐形式和内容也与之前有了显著的不同,为这一时期城乡生活空间的拓展和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时代特色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集信仰、商贸、娱乐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宁夏广建寺庙祠观,促进了庙会文化的发展。当前,宁夏有多处富有特色的庙会,海宝塔寺庙会是在首府城市举办的佛教法会;同心青苗水会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一种道教色彩的庙会;固原什里乡村庙会体现着乡村农民精神和文化生活。各种庙会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明清时期古商道的交通要道,对明清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着重对途经河南的几条重要的商贸要道的分布及明清时期河南的商业名镇的形成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下岗或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是我省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我们通过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乡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并改善交通,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该时期大理白族经济生活的变迁情况;白族与汉族有周边各民族在经济生活方面的交流、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10.
池州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庙建立于梁朝,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构建昭明太子信仰的地方。它是在梁武帝的皇储制度引发战争危机的情况下,池州地方上为保境安民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池州昭明太子信仰形成于梁朝,发展于唐朝,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明清以来与广大城乡庙会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官民互动、祭神演剧的娱乐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世纪西欧,和当时的中国及世界大部地区,集市和庙会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当时西欧城乡间的商业交流,通常是通过集市的方式来进行的。至于较为珍贵的物品,或大宗的货物,就必须到庙会上去购买。集市和庙会,在中世纪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中世纪中期和晚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中世纪的经济发展时,必须对集市和庙会的商业活动进行详细的考察。本文拟就集市和庙会的区别和译名问题;香槟等主要庙会的活动情况,集市和庙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以及由定期贸易到常年设市的发展过程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东京市场上的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市场的变革与繁荣。东京市场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形成了专业市场、文化娱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商品交易异常繁荣。市场上的巨额利润使得商家们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激烈竞争及反不正当竞争,进而促进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大量市镇在河南水陆交通沿线兴起,河南市镇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涌现出一批中等市镇和大市镇,成为河南与外地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市镇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副业和手工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促使大市镇出现了城市的特征。但是,受河南自身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市镇发展有很大局限性,这也影响了市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4.
开封古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形式,多在庙内和庙附近举行,集宗教活动(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与市场经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故庙会又有庙市之称。开封的庙会形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庙会。开封为七朝古都,寺庙如林,因而依赖于寺庙而发生的庙会也多。其开放时间大多为定期的,如大相国寺庙会,每月八次开放,自宋迄金、元,皆如此。其它的定期庙会,以明末清初为纪,正月初八为边村大仙爷庙会,正月十一有干河沿火神庙会,正月十四为朱仙镇岳飞庙会,二月十八为泰山庙会,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庙会,四月十八为老奶庙会,四月二十三为郎神庙会,五  相似文献   

15.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  相似文献   

16.
河南淮阳庙会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庙会在豫东地区乃至河南的影响非常重大,并形成一定规模.庙会中大量的泥泥狗艺术品广受群众喜爱,其造型特点、纹饰特点及选材内容等,都可以找到远古文化的遗存和印记.淮阳庙会和泥泥狗,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文化的较好结合物,其价值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指向与城乡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以及城乡交接带,是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运用景观分析方法,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商业指向出发,从商业的角度讨论元明清时期北京城乡交接带的标识景观,分析不同时期城乡分界的发展变化,进而勾画元明清北京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说明城墙代表着传统的政治中心功能依然重要,但商业景观的标识作用日渐凸现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一种学术史理路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方面,但长期存在着研究上的许多误区。其中,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明清两代勃兴的市镇,应该归属于城市还是乡村?这对明清城乡关系的评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情景和民众的认识与判定,不应该以现代的理念与标准来简单地评判历史时期城乡关系间难以形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河南古商道沿途的中小城镇有许多都建有商业会馆,该文着重对商业会馆的形成发展及当时商人的经商理念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代赣南墟市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墟市起源甚早,明清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近代以来受动荡的时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赣南墟市的发展呈现兴衰起伏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筠门岭等中心墟市的自我发展、抗战时期墟市的普遍兴盛、传统庙会的持续变动、墟市商业贸易的多元化以及墟市的多元化以及墟市与其它各级市场之间不息的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