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我认知视角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成因包括经济状况、学校适应、学校关系、学习状况和学习压力;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划分为人际关系弱势、学习弱势、经济弱势和学校适应弱势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表现出经济贫困、心理障碍、能力欠缺或者地位低下等种种弱势,从而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及成因。从现状看来,大体可分为经济贫困、学习困难、心理脆弱或心理问题、执拗偏执以及就业困难等类型。其成因则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对此,应积极研究对策,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度或不及,已经成为教育者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顺应大学生生命体验及个性发展旨趣的社团活动,是推动大学生主体意识生成及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主要阐述主体意识的产生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如何通过德育和心理学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健全人格;另外作还对如何搞好高校的学生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沟通主体意识,在沟通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方式。本文对沟通主体意识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并分析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四种沟通意识,即主动沟通意识、角色换位沟通意识,双赢沟通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相似文献   

7.
尹硕  郑雅维 《文教资料》2011,(17):217-218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自我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规划设计人生、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抗挫折教育五个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论德性语境中的大学生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性语境中研究大学生主体意识,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时代课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度与不及,既影响大学生对象性活动内在的幸福生命体验之至善目的达成,又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成熟与自觉,是大学生对象性活动不断生成其幸福生命体验的内源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谈大学生自我档案意识的养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大学生自我档案意识的薄弱,让他们认识到自我档案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我档案意识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来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择业观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教育的趋势和要求,而如何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教育者应努力珠方向,为此,本文从择业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主体意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毅 《教书育人》2006,(11):18-19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及其群体特征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里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的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一般群体之外的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学生群体。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能力或机会的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一般群体之外;处于困难境地。从范围界定来看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类学生群体: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群体、人际关系及组织资源匮乏的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成教女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成教女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强化其主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成教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1.强化其主体意识是由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规律所决定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得到较充分体现,而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层面上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学生的全面服从,将学生视…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要解决转化难的问题就不可缺少对高校、企业等主体本身意识的关注。本文以两个主体的意识障碍为切入点,分析了意识创新和转化机制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且对意识创新进行了对策上的分析,给出了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多种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自我防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实效性不高是高校道德教育长期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该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即是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教育.因此,要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切实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从人类的批判与自我批判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揭示了人类的批判与自我批判本质是创新。进而提出高校教师具有批判与自我批判意识的意义及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只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体性生存方式是女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意涵。主体意识发展有助于女大学生在自主建构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互动发展的职场伦理以及有序文明的社会公共伦理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命体验及自身价值的整体性实现。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南省13所高校1467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在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认弱势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和生源差异;经济因素、学习因素和学校关系因素,是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为弱势的重要原因;存在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学校处境弱势和经济-学习弱势四种类型。因此,在寻求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建立包括经济支持、心理与学习指导、人际关系调节、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救助体系,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应注重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要求,也是应对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主体意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价值体现,是个体对自身作为主体的客观现实性的自觉把握和超越的前提。优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应着力提高主体基本素质,树立人生理想信念,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断优化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