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有一些东西,岁月不能消融.总有一些事情,让人难以忘记。  相似文献   

2.
南言 《今传媒》2005,(3):9-9
招聘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报社里面每个部门都会说缺人,都会要求增加人手,尤其是有经验有水平的人。按理来说,有经验的人一般年龄都比较大,可我们为什么招聘原则上都不要30岁以上的人呢?  相似文献   

3.
116级台阶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有几件难忘的事情。作为一名在军队新闻工作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的编采人员,我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写的稿件第一次见报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5,(3):31-31
财政报道要注重人性味,关注前瞻性。财政报道少不了经济味.但是过于严肃和理性,就会陷入冷漠,不是“概念 数字 例子”.就是“过程 措施 效益”,读肯定不喜欢。事实上财政的政策执行、资金分配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干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财政报道不能只见事见钱不见人.而是要通过人情味的表达,笔下有人.把人的活动与财政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写,写政策、写事情、写资金分配,都要有人格化的表现.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事情又见人。  相似文献   

5.
牛司伟 《军事记者》2005,(11):66-66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无法忘却,也不应该被忘却。有些事情如电影拷贝的胶片,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过段时间后,会启动记忆的电影在脑海里回放。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6年光景里,有几件事情使我难以忘却,每每想起,愧疚之心就会敲打我的灵魂,让我更加感觉对不起我亲爱的战友们,我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得起他们。我想了很久,决定把这篇章献给他们,但愿他们看到后,会接受我——他们的战友,最真诚的歉意。  相似文献   

6.
20年后的内容产业 我们看到,20年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今后20年,我们称之为“图书业”的行业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我要说的纯属我的猜测,是从我的脑子里产生的,但是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你不能看着后视镜来开车,你必须考虑事情会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7.
吴维库 《出版参考》2009,(12):44-44
我把事情定义成事情,事情不等于坏事情、好事情,不等于大事情、小事情,不等于对事情、错事情。事情没大小,事情没有好坏,事情没有对错,事情没有悲喜。人给事情定义了大小、对错、好坏、悲喜。我又把事情定义成一个硬币,硬币有正面和反面两个面,当你看到反面,而且抱怨怎么是反面的时候,翻转过来就看到正面了。在你得到一个硬币的正面的同时,反面也已经存在了。找一个人作为伴侣的时候,在得到他的优点的同时,也得到了他的缺点,赏识他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包容他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29):18-19
传说,在云南抚仙湖周围有一眼神鱼泉,泉水里的鱼十分神奇,它们别的不吃,只吃瓜子,而且还会像人那样嗑瓜子,吐瓜子壳,许多年来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这听似天方夜谭的传说是真实的吗? 鱼嗑瓜子的事情却在鱼类专家那里遭到了否定,但确实曾经有人在云南玉溪抚仙湖附近,亲眼目睹过一种能嗑瓜子的奇鱼,世间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存在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准确定位: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亦有限,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因此,必须给自己准确定位,以扬长避短。 ●业务能力: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这个人的厚度,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决定这个人的深度,一个人的文字水平决定这个人的力度。 ●写作水平:记者要有这种能力——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抽象的事情说得形象,枯燥的事情说得生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行业里的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记不清是哪位业内人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行业里有三类人,第一类人尽可能地没有事情整出一些事情来;第二类人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却无从下手;第三类人在纳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有四种人是不能堕落的:警察、医生、法官、教师。因为这四个层面的人支撑着社会的公正和良知。斯言有理。不敢想象,倘若这四个层面的人堕落,将会是一种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12.
增强理解和运用新闻政策的本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4,(11):10-11
现实中的政策在允许和限制这二者之间总会留有一定的空隙。如果看不到有这个空隙,认为凡是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情才能做,未限制的事情不去做,那就是思想保守的人。而思想开放的人一定会看到这个空隙,会认为,不仅应该做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情,而且去做政策未限制的事情,为自己施展本领多寻找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3.
美国报业管窥初世桓访美期间,一位美国教授对我们说,如果你现在问问美国人,在什么时候可以左手端茶坏,右手拿着苹果读报纸?他会回答你: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美国2.5亿人口中,大约有6300万人买报纸,而9300万个家庭有电视,有的家庭电视机比电话都...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模仿     
《出版参考》2007,(2):34-35
创造性模仿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有很明显的矛盾之处。因为,凡是“创造的”必定是“原创的”。如果是模仿品.则肯定不是原创。然而,这个词却很贴切.它描述了一种本质为“模仿”的战略。企业家所做的事情,乃是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又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运用“创造性模仿”这一战略的企业家,比最初从事这项创新的人.更了解该项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用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  相似文献   

16.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员牺牲,对于同伴的失事,我们在心里都会有些难过,但同样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根本无法考虑那么多,只想着能顺利完成任务.赶快赶走日本人”。  相似文献   

17.
哲学经典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用联系的思维、系统的理念来想问题、办事情、促发展。在办报办刊的实践中,“联系”的思维往往能打开人的眼界,拓开人的思路;而“系统”的方法,则往往能展开发展的空间,拉长产业的链条。  相似文献   

18.
对有的人来说,出名实在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儿。  相似文献   

19.
《云南档案》2005,(2):38-38
将记忆力提高到“过目不忘”的程度,是很多人的梦想,尽管现在有不少改善记忆力的药物和保健品,但它们成本高、长期服用不方便。最近几年科学家发现,一些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小事情就可以提高记忆力,有心人不妨试试。  相似文献   

20.
王玉新 《出版参考》2006,(10):26-26
1.自己能办的不求领导。李瑞环就说过:“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一则领导有领导的事情.二则找领导办自己分管的事情.应被视为自己的无能。我们有时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大一点的事情就应请示.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如果从即时的、短期的情况看,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从长期的情况看.就不一定了.领导很可能得出结论.你没太大的本事.大主意都得领导亲自给拿.而且唯唯诺诺,没什么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