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艳萍涉嫌特大经济犯罪案经过整整四天的庭审,于3月23日19时结束,法院将定期宣判。此次庭审受到新闻媒体的空前关注,前来采访的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达51家,100多名记者到现场采访,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自始至终对蒋案进行现场直播。其实,早在蒋案开庭之前,媒体就对蒋案进行了一番"轰炸",开庭之后媒体关于蒋案的报道达到顶峰。在人们感受到由此带来  相似文献   

2.
1996年的"夹江打假案"使媒介审判这样一个新闻现象首次在我国获得民众和学者的关注,之后的几年内又接连发生了"张金柱交通肇事案"、"蒋艳萍特大经济犯罪案"等.到了2004年,媒介审判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1898年11月12日,浙江海宁诞生了一位对中国现代图书馆发展颇有影响的人物--蒋复璁.蒋复璁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蒋光煦(字生沐)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拥有藏书楼"别下斋".他幼时入父亲蒋方夔的私塾,并受到祖辈藏书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王辉 《中国档案》2015,(1):38-40
"既然认定我适合做档案工作,那么我只有努力把它干好了。"——南宁市档案局(馆)长廖茂隆2009年2月,南宁市委组织部长和市委副书记找到时任良庆区党委副书记的廖茂隆,开门见山的一句是:"茂隆啊,档案工作很重要啊……"廖茂隆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最后工作站"就是档案局了!此前,廖茂隆对档案工作还没有基本的概念,只是简单地认为"纸张发黄的文件不用了就交给档案局保存去"。虽然不清楚档案工作具体要干些什么事情,但他还是爽快地表态:"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市委决定,我一定要为档案事业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5.
正张治中多年追随蒋介石左右,处在众多文武高官注目之中。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他明知蒋终必失败,但却忠心耿耿,甚而为其吹喇叭抬轿子,"讴歌谀颂"提高蒋的威信。蒋介石对张治中也不薄。"淞沪之战"后,张屡递辞呈,蒋不批。最后准了还要他先履新(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后再走。抗战中的长沙文夕大火,给长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张请求"严予处分"。蒋宽恕了张,枪毙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只给张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1949年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宣布下野,准备和谈。张治中处境尴尬,特务毛森声言"准备用手枪对付他!"张治中拟返回西北。蒋介石再三挽留:"我既然决定下野,以后就要谈和,你怎么能走?你应该听我的话!"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学主张,他是我国文学评论史上首位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的,对后世人评价各种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首次提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其本人的文学作品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1929年阎锡山组织倒蒋,欲取而代之,中原大战爆发。为了筹措战争经费,阎氏成立中华国家银行,并将其作为新政府的"中央银行"而发行货币。然而随着阎氏倒蒋的失败,中华国家银行很快夭折。阎氏除混迹军政界外,亦以金融大亨自居,一生经营了许多金融机构。中华国家银行应是他自己最寄厚望的一个,但却是失败最惨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关于“媒介审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6):42-43
自“夹江打假案”和“张金柱案”后,关于“媒介审判”的话题在新闻界和司法界一再频频被提起,这也是关心和研究新闻与法制关系的人无能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术语。近几年来,比较著名的案例还有:“张军案”、“张二江案”、“蒋艳萍案”、“綦江虹桥垮塌案”、“足球黑哨风波”、“抚顺幼女小兰受残害案”、“刘涌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等等。  相似文献   

9.
正蒋百里(1882-1938),浙江海宁人,名方震,以字行,晚号澹宁。众所周知,蒋百里素以军事家著称,其实他也是文学家。正如黄炎培在蒋百里逝世后的挽联中写的:"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从1918年至1924年,蒋百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之中,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新文化运动健将。赴欧考察撰文著书  相似文献   

10.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中美作家会议。在闭会后的酒席上。两国作家喝了一些茅台酒,兴致盎然。酒席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猜个谜语,并"吹嘘"说:"这个谜语我讲了20年,没有一个人猜得破。"蒋子龙也对他"吹牛"  相似文献   

11.
刘力硕 《兰台世界》2016,(22):93-96
自从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巨头"为代表的"新桂系"统一广西全境,登上中华民国历史的舞台以来,蒋介石与"桂系"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甚至一度兵戎相见,恩恩怨怨长达数十载,而"蒋桂"之间微妙的关系也是民国时期各大军阀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对抗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蒋桂矛盾"也是国民党政权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共内战时期二者的矛盾积累到了最大化,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失利,以及后来李宗仁"逼宫"蒋介石更是加速了其政权的衰败。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初,胡适曾有过一闪而过的和平幻想,所以才会想把家属安排到老家安徽绩溪去住.1月8日,蒋介石请他吃晚饭,他为蒋讲了温赖特将军守巴丹半岛力竭投降,胜利后释放回国,美国人热烈欢迎,国会特授予"荣誉勋章"的历史.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并写了"蒋公稍有动意?"一句话,蒋是否为这个故事所打动,胡适只是猜测,所以才会在后面加一个问号.从蒋坚持要胡适去美国,蒋从无求和的打算和诚意,所谓"求和"文告都不过是演戏罢了.  相似文献   

13.
罢免案启动     
一直以"民主斗士"形象示人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6月20日对"立法院"关上了他的大门。根据台湾"立法院"的罢免流程,陈水扁须在20日以前提出答辩书,但他却拒绝到"立法院"答辩,在大批"倒扁"人士的抗议声中,在电视上发表他的"人民报告书",请求人民给他一个公道。自从今年五月其女婿赵建铭因弊案被羁押以来,围绕"第一家庭"的弊案不断深挖,剑锋直指陈水扁。尽管其想通过"清君侧"和"自废武功"等手段,换取一些进退空间,并不忘打出"悲情牌",但沸腾的民怨还是把他推上了前台。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民主斗士"形象示人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6月20日对"立法院"关上了他的大门。根据台湾"立法院"的罢免流程,陈水扁须在20日以前提出答辩书,但他却拒绝到"立法院"答辩,在大批"倒扁"人士的抗议声中,在电视上发表他的"人民报告书",请求人民给他一个公道。自从今年五月其女婿赵建铭因弊案被羁押以来,围绕"第一家庭"的弊案不断深挖,剑锋直指陈水扁。尽管其想通过"清君侧"和"自废武功"等手段,换取一些进退空间,并不忘打出"悲情牌",但沸腾的民怨还是把他推上了前台。  相似文献   

15.
蒋文杰于我是一个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 去采访他之前,同事给我一张字条,上面仅有20余字关于蒋文杰的介绍。 简短空洞的文字后面是些什么呢? 在他那只有3米见方的办公室里,蒋文杰接待了如约前来采访的我。面前的他,如电话那头我凭声音  相似文献   

16.
悼廖伯     
解放日报编辑司徒伟智刚过不惑,却同耄耋之年的廖沫沙结成忘年交。廖公逝世,他专程飞京,参加廖的追悼会,归来挥泪写成《悼廖伯》一文,记述了他与廖沫沙之间时间不长然而十分真挚的友谊,表达了一个晚辈的诚挚哀悼。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对人说过,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 殊不知这是陈布雷的杰作.蒋介石之所以器重陈布雷,除了他的忠诚和才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为促成蒋宋联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夏末的一天上午,蒋介石将陈布雷叫到他的书房内.待陈刚坐定,蒋突然问他:"布雷,我想和美龄小姐约会,其地是选上海好,还是南京好?想听听你的高见."  相似文献   

18.
"我准备纳几双鞋垫送给蒋爷爷,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做好。拿什么当见面礼呢?我只好写了封信,要亲手交给蒋爷爷。"覃金艳在人民大会堂作为新长城2003年受助生唯一代表发言后,走上主席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立即起身迎上来,满面笑容,他的眼中充满了关爱之情。"能见到你,我也非常高兴,现在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好。虽然贫困生还不少,但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你们,你们就可以顺利地上大学。你们一定要自强,学好本领,今后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他拍了拍金艳的肩说,"好孩子,到了北大,好好上学……"蒋爷爷接过信后对金艳说的一席话.让她的眼中闪耀着激动的泪花。"我会的!"金艳使劲地点了点头说。这是2003年8月3日发生在人民大会堂感人的一幕。一个刚刚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湘西贫困大学生,如何会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的重视?这个不幸的幸运儿,如何在走投无路之际将幸运之门打开,走进她向往已久的神圣大学殿堂的  相似文献   

19.
张慕陶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位颇有影响且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却又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无情打击,甚至开除党籍;他曾为抗日反蒋斗争四处奔波,始终不失一位爱国民主志士的风骨和气节,却被冠以所谓“托派汉奸”的骂名,最终又遭蒋介石电令关押继而枪杀,成为一位历史悲剧性人物。历史是一面镜子,搞清楚张慕陶的生平经历轨迹,对于澄清有关历史谜团,还原一个真实的张慕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22):41-42
阐述了张学良“联蒋抗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反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中共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的根本原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会谈之后张学良为实现逼蒋联共抗日承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中共中央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