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前,随着电视间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不断盛行,虚假新闻报道屡禁不止。尽管收视率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视的信任度却逐步下降,公信力危机日渐明显。因此,正确认识媒体的责任,重新审视电视的考评体系,尽快扭转公信力危机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08,(12):65-65
政策环境是电视合法性危机的第一个来源。政策环境要求电视从宏观、全局、长远利益等角度去考虑自身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它代表的是一种长远意义上的合法性,也是一种直接的强制力量,电视机构必须尽全力化解可能出现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临界点,之前大陆电视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受严格的行政指令控制,节目形态较为正统,话语生硬单一.之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潮兴起和存在的.”①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通信技术上的支持,有了电视观众的分化和其不同旨趣之间的博弈,大陆电视终于冲破藩篱,跨上了大众文化的高地.谈到大众文化,人们可能想到诸如“商品化”、“产业化”、“媚俗化”、“感官刺激”、“身体狂欢”之类的语汇.当然这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像“对抗极权话语”、“重塑新型文化”以及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励志故事等.但总体来看,这些语汇很大程度上概括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李良荣曾在公开场合讲过“电视生来为娱乐”,这一定让很多抱着电视理想主义的人不高兴,但其观点相当富有洞见,当今电视荧屏上的内容便是最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名词称谓是话语表达的基本元素,其具体蕴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一个具体名词称谓的演变往往也就是社会文化历史的轨迹。作为中国本土固有词汇的"圣诞",在遭遇异质文明冲击的裂变时代到来之后,其原有的多重内涵出现了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局面。西方的"洋圣诞"在中国日渐生根成长,而在世变中延续的圣人信仰则在整体上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式微。这个传统词汇内涵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迁移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14,(27):14-17
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泰文名意为“雷神”),从西太平洋生成后进入南海,7月18日15时30分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首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①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三网融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三网融合带来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者、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员葛凯曾于1986—1987年到我国的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留学(他的中文名“葛凯”正来源于此),此后多次来华并作长期间考察,对中国等国消费主义问题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2004年,葛凯曾出版了研究20世纪初中国经济民族主义起源的专著《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简体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引进发行),  相似文献   

9.
电视的发展与时段不断拓展息息相关,从最初一天几个小时的节目到24小时滚动播出的电视节目,电视频道的时段意义和电视的实践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文通过对11个卫视节目表的研究,发现目前的频道时段具有"角色化"的倾向,同时本文也将通过分析电视频道的时段意义,试图揭示出这种时段角色化与当代电视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静 《新闻爱好者》2011,(13):20-22
"中国达人秀"作为国内热播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其成功是多方合力打造的结果。本文深入探究其成功的社会文化根源,即全民的普遍参与,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举办方与企业的完美商业运营,精巧的策划制作和艺术加工,这些使得"中国达人秀"成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最热门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样,中国电视的成长也需要汲取各种营养,在众多营养元素中,“民族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必不可少的“钙质”。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不可避免地承接着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迅猛冲击,即将面临重建新的文化架构。矗立在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风口浪尖上的第二媒介——电视,通过传播“全息化”信息,责无旁贷地成为了人类观察异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个充满风景和诱惑的窗口也极可能成为西方强势文化大举入侵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门槛。中国电视,如何避免一场“文化鸦片战争”悲剧的上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说它是老掉牙的话题,是因为有些人早就对此有了界定,说"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甚至有些文化人煞有介事地说"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说它是个要不断补充的话题,是因为它在各个领域区别、彰显、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节目已进入了"买时代"。在"买"拉动收视率的同时,还催生一个全新行业——版权中介。变迁一:从买"内容"到买"创意"。"买节目"是从1990年《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时。《正大综艺》提供商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传媒公司,该公司制作或拥有版权的内容,主持人只在节目中串联,节目内容基本维持原貌,只是作了后期  相似文献   

14.
电视在中国一出现就是个惹人瞩目的焦点.1958年5月1日,大戏没看过几场的中国老百姓,突然看到"戏匣子"里出了人影,惊愕之情、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后,随着"戏匣子"里的节目内容不断丰富,电视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成员",过去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离不开电视"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视频播放模式,弹幕视频在中国互联网已经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广泛关注。而弹幕文化少有人加以深究其背后的意义生产机制以及文化现象。弹幕是怎么激发网友的快感?弹幕是怎么生产意义的?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梳理当今的影视文化以及观众的接受反应。本文以传播学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撑来探讨弹幕的意义生产,从而分析弹幕给受众带来的影响。随着诸如Ac Fun(A站)、哔哩哔哩(B站)等弹幕网站的势力不断壮大,热衷于弹幕的中国网民已从早先的"御宅族"逐渐扩展到了其他的青年网络群体。至此,弹幕视频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一种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在线视频点播网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上来看,弹幕视频开始呈现出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图景。本文将从"弹幕是什么?"、"弹幕的意义生产"、"弹幕的快感生产"三方面来着手分析弹幕。本文认为,弹幕视频的出现是一种后现代的狂欢,是受众对于传统霸权的反抗以及解构。弹幕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未来的媒介格局。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从2001年7月9日开播至今,《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它首先直接带动了央视十套收视率的上升,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市场日渐繁荣而消费主义也开始盛行的今天,依然可以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提出娱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是人们身心放松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至今,娱乐化已经是电视节目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板块,自然担当起人类娱乐工具这一重要使命。由于我们生存环境与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交叉叠加的影响,能给人以释放宣泄情绪的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强势多元发展是必然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电视娱乐节目出道以来,得到了广大受众极大的关注与青睐,一些如中央电视台的《正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