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相似文献   

2.
3.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沉湎于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心灵世界是不平静的。他有着强烈而深沉的思想苦闷,这使得其诗歌呈现出慷慨激烈的一面;但田园生活的种种乐趣又能消解他的种种苦闷,使诗歌又能呈现出平和闲适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何许人也?请看陶渊明的自画像: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  相似文献   

6.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好名”的原因包括:内在精神的需要、历史文化的熏染、家族功勋的陶冶、社会风气的影响、先贤道义的作用以及道家思想的缺陷等几个方面。这些原因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好名”的客观必然性,有力地证实了他的人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成语多数为四字格 ,语言空间极为有限 ,出现同形异构的现象在所难免。本文拟从语义关系的考察入手 ,对“动名动名”式成语的结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等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废名的诗化小说具有独特的田园时空图景,得益于其自身对中外田园文化的积极吸纳与消化。文本所充溢的诗意、梦幻色彩不仅保留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词侵染、熏陶的痕迹,亦有体现田园文化的外国自然文学的暗影。在他精心营构下,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形成"天人合一"的自在、圆融状态。这不仅是废名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皈依与迷恋,也是他以独特的文学方式对自然、人生、宇宙作出的独特解读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相似文献   

12.
张振富  钟志昌 《课外阅读》2010,(12):199-199
前人分析陶渊明诗歌中表现的“田园乐趣”,往往多从陶渊明从田园中享受到的乐趣人手,以此反证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这样当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尽管陶渊明从山水田同中找到了一些乐趣,但由于其根本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难以实现,这就决定了他的所谓的“乐趣”不可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乐趣,而只是诗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从山水田园中寻找安慰的一种郁闷、酸涩与无可奈何的“乐趣”罢了。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人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我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同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名”。归隐前求济世报国之名;归隐后在仁心不灭的同时转而追求避世远俗之名,并在这种追求之中掺入了否定“名”的态度。《饮酒》诗二十首。全面地反映了陶渊明一生之中对于“名”的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内心经历了苦痛、辗转、挣扎和坚守,最终选择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愿望,为后人敬佩。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8.
愕然 《甘肃教育》2014,(19):79-79
正201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3版载文《莫言获奖名至实归》,文中如是写道:"这两部作品的译者叶戈罗夫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无独有偶。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4版所载刘盛友先生文章《"杰出"的考量》中也用了"名至实归":"中年如夏花之灿烂,如日中天,一些人成就卓越,称‘杰出’名副其实;老年如秋叶之静美辉煌,一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0.
废名在小说创作中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主客观和谐美,追求情感的纯清和格调的轻倩美,追求文体的醇正美。读其小说,是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