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嫉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相似文献   

2.
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当我刚范读完课文后,王浩同学就举手了:老师,刚才你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都有一个关系的"系"字,您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中读"xì",而在第二自然段中又读"jì"呢?我也知道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可我总觉着它在课文中都表示一个动作,所以都读"jì"才合适。一向善于钻研的小翔同学还没等我解释,便站起来说;老师读得对。在  相似文献   

3.
开学初,我校孙老师执教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当教师讲读品析课文内容,认识林则徐这位伟人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细读课文,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学片段如下:生:老师,这篇课文在结尾之处写道:"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虎门销烟持续二十多天,林则徐这位首领不休息啊,那不会累死吗?(学生带着疑惑,看着老师)师:(老师吃惊,犹豫一  相似文献   

4.
黄桂香 《广西教育》2014,(44):50-50
正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校卢老师上了一堂一年级语文课《两只鸟蛋》。该课先是认读生字,然后是课文理解。在课文理解阶段,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焦躁不安"一词的意思后,问:"谁能用‘焦躁不安’造一个句子?"有学生说:"奶奶生病了,妈妈会焦躁不安的。"老师给予肯定。紧接着,几个学生站起来如法炮制"我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妈妈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等等。显然,学生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卢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5.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坐井观天》这篇课文。课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青蛙跳出水井,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个说:“老师,青蛙看到了好大的天空和美丽的景色,蹦蹦跳跳地非常高兴。”“青蛙再也不愿回到井中去了。”另一个同学急不可耐地大声说。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 上课了,老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完《手》的课文之后,出示了本文的十三个生字词,随即便作了蜻蜒点水式的“字词教学”,接下来是课文分析:从写人到写手,从课文的前半部到后半部,从老农陈秉正到新手王新春,一路讲来,真是滔滔不绝,滴水不漏,。学生交头接耳者有,皱眉者有,嘻笑者有,奈着性子听者也有。我真为老师着急,干嘛不让学生读读写写呢?好不容易老师不讲了,我一看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老师歉意地说:“还有最后一小段,没时间了,下一节再讲吧!”好一个“没时间”,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8.
一老师的词语教学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读懂了哪些词。于是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说:“我读懂了某某词,  相似文献   

9.
吴群 《湖南教育》2008,(9):11-11
一年级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读完了课文,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了……”正欲点课件,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怎么生字宝宝又跳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描述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了解了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之后,就"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读与悟。片段一:放,张扬个性师:娜塔莎是一个漂亮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那么,除此  相似文献   

11.
孙传文 《山东教育》2003,(13):35-35
《观潮》是人教社大修订版教材高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了壮丽、雄奇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有位老师在本篇课文的教学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课堂上又出现了下面的情景:生①: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师:请讲。生①:按课文题目下面“预习”里说的,课文最后一部分写的是“潮退之后”的景象,课文的最后一句却是“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不过,解决问题还得靠同学们自己。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书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相信大家能得出结论。(同学们兴…  相似文献   

12.
在一节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槐乡五月》第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在倾听课文第1~3自然段后,每一自然段分别用一个句式来说一句话:第1自然段是"啊,",第2自然段是"呀,",第3自然段是"呵,"。这样的说话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3.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15.
《翠鸟》(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听了两位老师的《翠鸟》课堂教学,一次是市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一次是我县村级小学教研活动。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老师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片断:片断一师:孩子们,我现在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爷爷的指派,来采访小翠鸟们(老师戴上“记者证”),你们就是“小翠鸟”了,小翠鸟们有什么愿望,跟我说一说吧。生1:我叫××,今年九岁。师:现在你是小翠鸟了。生1:我是一只翠鸟,我喜欢在水面上玩耍。…  相似文献   

16.
从教八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了一个目标:做个“懒”老师。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学生读文章时居然不会有自己的见解,甚至连课文也没有真正理解;当为搬掉了面前一座座小山而倍感欣慰时,却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作文,顿感泄气。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师在教学《唐打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唐家祖孙俩为什么不去打正在睡觉的老虎,而要把它叫醒后再打?老师稍愣了一会儿,然后振振有词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可以打正在睡觉的老虎,也可以把它叫醒后再打。课文最后有句话不是讲了,‘唐家的子孙个个能打老虎,巧妙各有不同’嘛!”有另一位老师也教这课,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老师马上热情地予以肯定:“这个问题有意思,提得好。让我们大家共同研  相似文献   

19.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20.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一次赛课中,执教者李老师抓住"眼神"的品味走进人物内心,并以"眼神"的描写作为课堂小练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疑惑地问学生):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生:因为小男孩决心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