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功能理论方程[1]中处处涉及质点运动学中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概念与计算,文中阐述了此三种运动的概念,并拓展了与其相关的运动学描述,绝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相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牵连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相似文献   

2.
付拓昕  侯立群 《科技风》2014,(10):96-97
由加速度数据通过两次积分计算动位移时存在大漂移现象。针对这个问题,考虑到大漂移现象主要由超低频噪声干扰造成,提出了利用小波高通滤波技术滤除原始加速度数据以及积分所得的动速度和动位移的超低频成分的方法来解决动位移计算过程中的大漂移问题。数值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动位移的大漂移,所求动位移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3-SPS并联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olidworks进行并联机构模型建立,基于ADAMS的基本理论,对并联机构的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到了关键部件的运动状态以及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曲线图。  相似文献   

4.
杨南 《大众科技》2011,(9):129-130
在UGNX软件平台中以RSSR为例,对空间连杆机构进行建模、装配,利用UGNX的运动分析功能建立相应的运动模型并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构件某点的运动轨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规律曲线。  相似文献   

5.
正相较于轮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虽然在速度及能耗效率方面略逊一筹,但在地形适应性方面却能展现出无比的优越性,故四足机器人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采用D-H杆法研究正运动学,用投影法研究逆运动学,之后分析得出关节角和足端的关系;然后利用matlab得出足端的轨迹、位移、速度、加速度,最后用机  相似文献   

6.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物理概念把运动学与力学关联起来,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加速度这个概念是他们走入高中物理课堂之后才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在一开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这个概念抽象难懂,难以把这个概念理解透彻。所以,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现阶段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轮胎成型鼓的基本结构,引入分析软件ADAMS、ANSYS等到轮胎成型鼓研发中,对轮胎成型鼓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得到机构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变化,消除后续装配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对机构的薄弱环节进行模态分析,确定机构的等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通常使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分析计算。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不足,本文在RecurDyn软件环境下以牛头刨床为实例,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最后得到牛头刨刀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曲柄平衡力矩曲线。通过使用虚拟样机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图解法设计,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胡叶兰 《知识窗》2012,(2X):34-34
<正>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运动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发现,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大小以及方向的理解,都存在一些误区。下面,笔者就加速度的教学要点,谈谈个人的四点看法:一、注意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机构学国际资深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F.Frendenstein于1973年在他的重要论文“机构运动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中,把用空间任意方向的七个转动副(轴)(R)连接的,由七个空间刚性杯组成的七杆7R机构的位移分析,比喻为机构运动学分析中的珠穆朗玛峰。此后的十几年中,探索7R机构及其它相关机构的位移分析,也就是寻求它的位移输入输出方程,便成了空间机构学的热点及著名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经过了曲折的过程,足足用了13年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结合分析UMHexagon S和经典运动估计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信息自适应的运动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宏块的时空相关性实现对静止块的判定,并对其直接停止搜索;依据块的运动类型来自适应选择起始点和模板,对于中、小运动块跳过大模板粗搜索直接进入小模板细搜索。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运动信息自适应的运动估计算法的搜索精度接近于UMHexagon S,但是搜索速率优于H.264标准中已有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  相似文献   

12.
人体运动姿态编辑的自由性是以人体运动规律为依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数学理论对获取到的动画数据.bvh格式文件,从运动学和时空学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拟合人体运动曲线,得到人体运动规律参数。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精确地分析人体的三维运动姿态,并可将其结果应用于医学研究、视频监控和体育教学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应用最小冲击优化理论与多层感知器建立虚拟数字人可达运动模型,研究了人臂可达运动中臂构型与末端手部轨迹的规划、复现问题,并与最小二乘法的轨迹进行了对比研究.搭建三维红外运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约束下的人臂可达运动日常行为数据并分析人臂运动机理,基于最小冲击优化理论对人臂可达运动末端手部轨迹进行规划;建立人臂运动学模型,采用多层感知器的学习方法学习人臂可达运动中的拟人臂构型;最后建立人臂末端轨迹和臂构型数学模型,并搭建和显示虚拟数字人体三维模型,将人臂可达运动中末端轨迹与臂构型相结合,驱动虚拟数字人臂可达运动生成.发现使用多层感知器学习的人臂可达运动中人臂构型误差平均误差MAE为0.0532,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31;末端手部在约束可达运动中路径近似为直线,且速度大致呈单峰钟形曲线.结果表明:最小冲击优化理论的末端手部轨迹规划与多层感知器学习的人臂构型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反映人臂可达运动机理,是一种研究约束下人臂可达运动复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