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它的提出让我们进入"农村建设的春天",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发现,不少人走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误区,把新农村仅仅理解为对城市的"克隆",使得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损害严重的基础上进一步"雪上加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正确认识新农村的内涵,保护好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好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2.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妨由此回溯,从去年的“新农村建设”直至上世纪90年代“菜篮子”供应为中心工作的时期.回望和梳理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工作走过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唐林丽 《科教文汇》2007,(8X):159-16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我们应该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新文化”、“先进文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建设农村“新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体现在“新”字,而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建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童建华 《今日科苑》2009,(20):215-215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普遍提高的新形式下,党中央面对“三农”中的农村建设提出的崭新课题。他是党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有益思考,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农村建设相对落后,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吴翔华 《科技风》2013,(10):246
我国的基本农村政策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广大的农村,有时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主体,现如今,农村的消防安全工作的现状很不理想,如果能够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处理好农村的消防安全工作,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全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周长春 《科学中国人》2006,(12):120-121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在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学习和生活,也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档案局部署和要求,我们县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首批“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了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水平,促进档案工作更帖近农村,面向农业,切实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我们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桥、流水、人家”,也许是人们记忆深处的一幅幅恬淡的农村田园画卷。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进行村屯撤并,规划新建后的农村变的整齐划一,失去了农村应有的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我们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农村的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形成的我国各地风格各异的自然村落民居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众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献分析和实践的需要,我们认为,要真正建设好新农村并使之得到可持续进行,应当充分重视村干部的队伍建设、能力利用和能力建设。因为各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村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及形象的好坏是评价新农村建设好坏的“风向标”。本文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村干部为分析视角,试图为建设好新农村提供一个理论参考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篇之年。如同鸿篇巨制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样,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可圈可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今年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农业和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小桥、流水、人家”,也许是人们记忆深处的一幅幅恬淡的农村田园画卷。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进行村屯撤并,规划新建后的农村变的整齐划一,失去了农村应有的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我们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农村的田园风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形成的我国各地风格各异的自然村落民居建筑,承我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二者的关系,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站、建立“农民信箱工程”、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公开有关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等。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现代化的动力。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以城带乡”而论,新农村建设有三种模式:近郊的城市化或称城乡一体化;远郊的小城镇化;偏僻山区的生态化。所以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但出路在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共同经济社会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李颜 《科技广场》2006,(9):3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根本上重塑“三农”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是制度变化的结果。市场、国家和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制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调查农村文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农村中的不良文化现象当前,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然而,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抬头。基层领导干部坦言:乡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感到茫然无措。而这种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8.
黄文玲 《科教文汇》2008,(26):106-10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源动力,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必将大有所为。因此,必须认清和改革当前农村教育现存的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建设人才。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给地市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地市高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好。地市高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美国“赠地学院”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探索了美国“赠地学院”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地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民培育与甘肃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颖萍  卫东 《未来与发展》2011,34(2):106-109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艰巨,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