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喜欢喝咖啡,不是因为喜欢咖啡的味道,而是喜欢喝咖啡的感觉。由喜欢这种感觉,也喜欢上了咖啡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人就这么一辈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徐志摩说:我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平淡真好! 人生又何尝不是平淡的呢?来来去去,生生死死。但是,当我们出生时,高兴的不是我们,而是父母;当我们离去时,伤心的不是我们,而是儿女。我们无法体会出生入死,因为出生时我们还不懂感觉,离去后已失去了感觉。  相似文献   

3.
陈继民 《湖北教育》2003,(19):59-59
尽管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容易形成共识,那就是,“幸福”不是绝对的。正如有些人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平衡”。对某项工作干得快乐、有味道,可以说就是一种“幸福”。 教书,育孩子长大,看他们一天天进步,成为国家栋梁,有无穷的乐趣,因而,教书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教了多年书,每次上讲台,总如同一个首次登台的演员,一招一式十分谨慎。进入教学角色了,或朗诵,或运算,或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或鼓励他们寻找祖国新时代发展轨迹,就会忘我。当学生心领神会时,你定会如释重  相似文献   

4.
你有怎样的味道?我可说不准,我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先来说一说书的味道。书有怎样的味道?刚才想得还挺好,一提笔,又好像全忘了。也是,同一本书,每个人从中读出的都不是同一种味道,或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作文,常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  相似文献   

6.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人们似乎不相信春天有什么味道,而作者则坚信“春天的味道”,且孜孜以追求。作者从大自然中,从人们的生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阳光、鲜花、春雨、小草乃至露珠等等,无不示意着春天的气息,呈示着春天的生命。作者写春天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并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充分表现了文字的魅力,不是通常写春天的一般的特点,而是着重写感受、写“味道”、充满了阳光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所喜欢、所钟情的“春天的味道”,象征着对新生命的憧憬和渴望,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基调,带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春天的感觉。作文…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可不可以上出“味道”?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所谓“味道”,其实就是审美的意味。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试着对数学课的课堂审美作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扮酷记     
不知从何时起,“酷”风开始吹遍大江南北,成了一些前卫人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人们言必说酷,穿必装酷,行必扮酷,似乎不和酷沾边,生活就缺少了许多味道。“酷”字原本好像并不是个美好的字眼,它往往与别的字搭配,给人一种怪可怕的感觉,如“冷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文本都有它的独特之处,面对同一文本,无心或粗心的人会觉得“海棠依旧”,而有心或细心的人会发现“绿肥红瘦”,这就是文本阅读的特质。抓住了文本的特质,也就抓住了文本的生命,抓住了教学的生命。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是要把文本独特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精华糟粕一口塞。这样才能使教学有实效,课堂有味道。  相似文献   

10.
听说炒菜会产生致癌物后,很多人都问,天天吃煮菜、蒸菜太寡淡,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菜的味道既好吃又健康?如果不是太执著于油烟焦糊味道,上述要求能达到,这就是营养专家范志红所推荐的“水煎”炒菜法。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写故事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写很多有味道的故事。嘿,你问什么叫“有味道”的故事?很简单——味道啊,就是平常你的舌头可以尝到的那样, 酸、甜、苦、辣、咸……故事也一样呀,有酸溜溜  相似文献   

12.
且不说唐代普通老百姓的住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平房,就是现代城市的居民楼“千万栋”,也是一片一片的,给人的感觉也不是什么“高”或者“高耸”。韩诗跟杜诗不同:“须臾静扫众峯出,仰见突兀撑青空。”(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祝融、天柱诸峯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须仰首才能见。这里的“突  相似文献   

13.
第二、胡塞尔制定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和括弧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真理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分析的,而是仅仅凭借直观描述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即现象学)的真理。什么是现象?胡塞尔对现象有独特的理解,它既不是指唯物主义者理解的那种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对象的表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也不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所理解的人通过直观意识到的感觉材料(如贝克莱的“感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读汪曾祺的散文,最突出的感觉是“淡”——平淡如水。初读《山丹丹》,实在觉得读不出什么。写了一个关于山丹丹的故事,情节却简单到几乎没有,只有那么几句不咸不淡的问答,对山丹丹的好恶,似乎都不甚分明。再读,似乎咂摸出点味道来了。“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这不是说山丹丹生来就具有一种灵性吗?“皮实”是什么?不就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但是我想,就是第二类又够了吗?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只是“偶尔读点书”也不免有些遗憾。曾经是“读书人”的教师,曾经由读书而为教师的人,  相似文献   

16.
张婷 《中学生百科》2023,(Z6):126-127
<正>知趣Q我很喜欢晒被子。把被子拿出去晒晒,盖在身上总有一股“太阳的味道”,闻起来很安心。直到有一天看网上有人说,那不是太阳的味道,是螨虫被烤熟的味道,这也太恶心了吧?A晒过太阳的被子,味道十分好闻,或者说十分迷人,文学化的形容就是温暖而干净,再配上“阳光的味道”这样浪漫的描述,整个房间都温柔起来。但是,有人贼兮兮地告诉你:“傻了吧,那是螨虫被烤熟的味道,被子上全是螨虫的尸体。”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尴尬了。  相似文献   

17.
李某,第一次成为住校生,一间寝室6个人,对这种零距离的集体生活很不适应,同时学习状态也不理想,在课堂上逐渐感到自己不再具有以前学习中的优势,颇有失落感,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也不是很愉快,情绪波动很大,容易感到疲劳。他说“感觉班上的同学特别是室友对自己有排斥的味道”,“可能因为以前在班上学习成绩好,养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和同学很难沟通”,  相似文献   

18.
你可以说她为了爱情,勇敢地丢掉一切,你也可以骂她愚蠢,差点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我不想”、“我不高兴”、“我不喜欢”……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把“不”说出口,或是挂在脸上的。为此,我们不知多少次地委屈自己,不断自己的感受,直到有一天离快乐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味道     
刘素英 《教育》2012,(12):56-57
最近,笔者听了学校部分教师·的公开课,重新捧读他们的教案,读着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语言,大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杨震的沉稳,张磊的老练,杨金梅的活泼,杨进的自信,范馨元的谦和,邱琪的平静,从这些语文课中,品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语文的味道!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语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的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这个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