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唐气象”造就了唐人积极进取、追求浪漫、异想天开等种种性格特点。秦汉以来服药求仙追求长生的风气对唐代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李贺的相当数量的诗歌即借此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以表达一个“唐诸王孙”的宗国之忧。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风独树一帜 ,彰显个性 ,其独特的想像力令人称道。在诗人的头脑里 ,自然界所引发的 ,具有官能性的意念、情感在综合地发挥着作用。通感在李贺诗中是弥漫的、泛化的。它调动着诗人所有的感觉 ,包括心的感觉 ;它是活的、流淌的 ,可视、可听、可触、可嗅的情感。李贺深谙“诗画同律”之理 ,因此他能更好地利用人在审美活动中感觉互通的心理联想机制 ,用文字描绘、诠释心灵  相似文献   

3.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我国历朝历代的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从而为诗歌艺术增色不少.至晚唐时期李商隐的《燕台四首》,其语言文字和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活脱灵动,尤其是经由诗句的倒装、错综所形成的通感技巧,往往在读者们的脑海中烙印下模糊却难忘的官能印象,因而可以引入通感一说进行分析,或言之,探究其中的通感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特别的明星。他命途多舛、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一共创作了243首诗歌。在这243首诗歌当中,有80余首带有"鬼""神""仙"等意象,被称为"神鬼诗",至今受到人们的珍视。我们从内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分析李贺的"神鬼诗",可以进一步认识李贺的思想及人格。  相似文献   

5.
王汉明 《考试周刊》2014,(71):33-33
鉴赏诗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作者尝试引导学生从具有丰富"能指"的语言入手,运用"人生经验通感"和"文本通感"展开独特的联想想象,进行深度鉴赏,在体验生命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贺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写心态,表现出“师心”的鲜明创作倾向。李贺遭受社会(因举遭毁)和疾病的双重打击后,将诗歌创作的重点转向对内心的观照,抒写个人的心灵感受,表现其有才不得施展、有志不得实现的愤意与不平,以及忧病畏死求生的哀激孤愤之思;描绘自然景物,反映社会生活时也都鲜明地“著我之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特征;通过大胆、丰富、神奇的艺术想象,虚构出子虚乌有的奇幻神鬼世界,构筑起宏大的艺术时空。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鬼才”,其诗的确充满非同寻常的构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三界”的区分衡量,李贺总是“师心作怪”,将神界、人界、鬼界三个不同等级的宇宙空间编织在同一“时空”,从而展现自己所梦想的“自由世界”,以“放纵”自己被压抑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李贺借助修辞艺术,将"丑"引入审美领域,开拓了新的审美趣味,形成了完整的审丑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外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存在一个"自觉"的过程,学界持较为肯定的态度,但帝王(侯)在"文学自觉"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广泛注意.其实他们或实行积极的文学政策,或组织文人们一同进行身体力行的创作,或提出最前沿的理论批评,都有效地推动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相较于对"文学自觉"这一提法的质疑,溯源这一说法的本意,并正视帝王在其中所起的特异作用显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齐白石是我国杰出的国画大师。一次,作家老舍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一幅画。“蛙声”乃是听觉形象,要用视觉艺术的绘画来表现,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规定的背景又是“山泉”,只能借“山泉”来表现“蛙声十里”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白石老人没有着意去画那些鼓腮噪鸣的青蛙,而是作一片急流从山涧乱石之中飞泻而出,内中夹着几个活蹦乱跳、极富生命力的蝌蚪;  相似文献   

11.
李贺与波德莱尔的诗歌基本相同点是:他们虽然表现了文学的负面认识,但都具有正面影响。李贺的“怪诞”和波德莱尔的“象征”,是出于“忧郁天才”对黑暗现实的抗争,同时也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艺术。“怪杰不怪”,是在于他们都处在相似的历史转折和精神危机的进程,以及相近的个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形象思维的共同特点。从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正面影响看,李贺比波德莱尔早一千多年,这无疑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相似文献   

12.
在死亡的压迫下,李贺以青春的生命负荷着极为深沉的年命之悲,表达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形而上"的焦虑与迷惘。这使他很自然地去思考永恒与毁灭,享乐与死亡,天国与地狱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死亡忧患"直接影响了李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6,(3):19-22
"硬性词"指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具有坚硬特质的部分金属、玉石及器物类名词,本身具有刚性、硬度、固化特征的动词或使被修饰词具有类似特征的形容词,它们使李贺诗歌具有迥异风致的表现力、意象群落的统摄力、抒情言志的感染力,它们推动了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徐璐 《文教资料》2013,(27):7-8
中唐前期诗坛曾一度沉寂,而到了元和时代,诗歌重新出现繁荣气象,各家诗派百花齐放,风格迥异,但都印上了元和时代的特色.年轻的诗人李贺深受元和的熏陶,除去奇诡的个性特征外,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时代社会意义.本文意在品味李贺诗歌,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环境,探讨元和诗坛的成长背景.  相似文献   

15.
老舍小说《柳家大院》中作为叙述者的算命先生,评家多认为算命先生是伸张正义、头脑清醒、反对封建文化的、与隐含作者思想统一的道德评判和价值引导者。对此笔者提出怀疑,并通过算命先生的言行举止,从三方面论证其与一般人无异:第一,冷眼旁观、不作为、明哲保身;第二,“我”实则是封建毒害者中的一员,自身并不清醒;第三,由于本能欲望受压抑而导致了物质至上的思维和异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对算命先生的矛盾进行解构及分析其作出高姿态评判的原因,指出其在批判中涉及的只是皮毛,而没有触动到根基。推断出算命先生在本文中的真正作用是:被用以呈现下层城市贫民的悲剧,被利用其一系列麻木、儿戏、自相矛盾的言行,使自身变为被讽刺、被否定的对象,从而令隐含作者在表达对封建家长制控诉的同时,突显出下层百姓不明是非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在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试题解答中,要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关键是通过审题,弄清楚命题人所问的是哪一层面的表现手法。因为所谓的表现手法是表现为不同的层面的.确定为哪一层面的问题后,再根据作品进行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言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2011年高考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为命题热点,全国有8套试卷直接考查。笔者选取相关试题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