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梁代的王籍有诗《入若耶溪》,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本来着意写“静”,却从“动”处着笔,通过耳闻“蝉噪”“鸟鸣”之有声,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林静”“山幽”之无声,用喧闹写寂静,以动衬静,响中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人说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王荆公对以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清人王船山曾经说过:以乐景写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 ,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 ,树立矛盾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我们应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 ,并据此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下面 ,提供几则材料加以例证。1.王籍诗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诗人描写林静 ,不直接从“静”入手 ,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 ,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 ;描写山幽 ,不直接从“幽”入手 ,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 ,用鸟的…  相似文献   

4.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  相似文献   

5.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看似矛盾对立,山林却因“蝉噪”和“鸟鸣”更显和谐幽静。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常借助各自矛盾的一面来显示和肯定自己的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思维法则。  相似文献   

6.
一、发幽探微,深层开掘,让学生领悟教材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不少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构,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矿藏。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于文学方面的讲授分析多,而对其丰富的审美意蕴涉及的却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尽力做到发幽探微,深层开掘,以便充分揭示教材的文学意义和审美内涵,使学生在弄懂其写作手法的同时,也感悟到它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反衬是烘托的基本形式之一,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东西来衬托。从衬体与主体的关系而言,反衬主要有动静反衬、虚实反衬、景情反衬、色彩反衬、远近反衬和大小反衬等六种形式。一、动静反衬动静反衬主要指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反衬出静态。最有名的当属“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南朝诗人王籍《人若耶溪》中的名句,噪亮的  相似文献   

8.
点金成铁     
王籍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改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笑曰:“此点金成铁也。”黄庭坚笑得有理。王安石智者一失,丢失了原诗的神韵,也破坏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纯属弄巧成拙之举也。  相似文献   

9.
诗词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2010,(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多么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1.
郑兰 《教学随笔》2013,(18):117
优秀的唐诗作品,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遥的意境等等这些美的因子,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用它独特的选编方式,将唐诗的美呈现给中学生,体现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以叫创作.因袭模仿,拾人牙慧,缺乏独创精神,所以不足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动写静,更见其静;王安石似乎不大懂得这种深一层的写法,曾对黄庭坚说,古诗“鸟鸣山更幽”不如“不鸣山更幽”好.他自己写了一首《钟山即事》的绝句:“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中选了这首诗,选注者在诗后的说明中说:“诗的最后一句,套用一句前人诗句,只略加改动,却把诗意推进一层…….  相似文献   

13.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工维给了我们蝉噪与鸟鸣的情境,计我们感觉到了山与林的幽雅寂静,给了我们一种大自然幽雅美的感受;大自然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过去的数学教学近乎死水做澜,数学问题与生活严重隔绝使数学成了“失却活水的涸泽之鱼”.  相似文献   

14.
简单论述用自然之音考求上古音值的方法,并据以考知侯宵幽三部元音分别为[]、[]、[o]。阴声韵宵幽元音的发音与其相配阳声韵的尾辅音一样,同有唇的动作,这是阴阳相配在收尾音上的音质基础。先秦前期的阳声闭口韵是侵、冬、谈三部,其相配阴声分别是幽、宵、鱼。冬部在先秦前期是独立的闭口韵,后期逐渐演为收鼻,最后与东部合流。  相似文献   

15.
写静并不是风不吹,树不摇,人不欢,马不叫,而是要描绘出清静、幽静、平静的感觉。以下两种方法是前人惯用手法,同学们不妨借鉴。以声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梁代王籍《入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梁代王籍写有一首题为《入若耶溪》的诗:“艨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读了这首诗后,在《钟山即事·北山》中将其改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相似文献   

17.
静默并非沉寂,有时声音恰恰是对静默的补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一直顽固地认为,世间最美的音乐是鸟鸣。所以每到外地出差,我就会早起,到林间倾听鸟叫。  相似文献   

18.
商榷两则     
"路幽昧以险隘"定语别解"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人教版高三册《离骚》)被教材注释为:那些拉帮结派的小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啊,(致使他们的)路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显而易见,教材将"路幽昧以险隘"之"路"的定语补充为"党人"即"他们的",定语成分如此补充有悖于诗人本意,笔者也不敢苟同,现证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终于成功打破了几十年来教师依赖“一纲一本“的教学格局。随着国家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管理权力的下放,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让我们的教师开始有了选择教材的权力,有了更多处理教材的自主性。然而让教师“用教材“这一美好的夙愿并没有因此得到真正实现,教师仍然受制于教材,不断地重复着“教教材“的教学状态。于是,教师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两个重要来源,“用之“还是“教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持续演绎着这场愈发激烈的“拉锯战“。  相似文献   

20.
吴如能 《成才之路》2014,(33):74-75
教材乃教学之本、教学之道,那么如何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怎样去精益求精,又不能舍本求末;如何去深挖探究,却不能枯燥乏味,这正是用好教材的难点。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着想、向高处攀爬这三大原则,努力去实现教材好用、教材精用的目标。教师只有以本为本,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敢于深入,才能真正把教材用好、用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