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绿叶 《新疆教育》2013,(10):126-127
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人有良好的习惯,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及道德品质等等,而这些习惯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加强孩子的道德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养成教育的培训。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就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因此,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本人想就此谈谈这方面的点滴心得。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军 《甘肃教育》2013,(20):29-29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促进其终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坚持不懈实施养成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学生道德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冯永芳 《文教资料》2010,(12):123-124
本文从当前初中生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分析现象,探究根源,研究对策,提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遵循"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原则,重视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本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的目的.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育阶段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养成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养成教育课程融合在各个学科课程之中。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关键,教师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其父母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落在学校,因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师更应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强化养成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达到培养其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这是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高尔基说过:"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初中这个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良机,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的主要根基。一、什么是养成教育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特别是我们寄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精辟地说过 :“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道德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素质只有化为习惯 ,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以下简称“一则两范”)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奠基工程。我们从常规训练入手 ,加强了“一则两范”的养成教育 ,做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贯彻“一则两范” ,培养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及家庭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偏差,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所以,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9.
顾静 《考试周刊》2013,(80):192-192
养成教育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大热点。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其一生。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不仅包括培养,而且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试谈小语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淮北市吴山口小学张诚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听说习惯、写字习惯、阅读习惯、观察习惯、写作习惯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仅对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