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运动》一课,了解了物体由运动到静止,或由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一课又提出了一个极为常见而情形相反的自然现象——自由落体运动,要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  相似文献   

2.
教无定法,却有定体。所谓“五环节”,即把自然的课堂教学结构大体分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索———师生研讨———验证结论———实习作业”这五个教学环节。a.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其目的是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例如在进行《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一课教学时,首先复习已学过的物体运动的知识,接着提出“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向空中呢?”问题一经提出,立即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引发同学们积极思索,一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之一。这类课多见于探索和发现事物规律等方面知识,如《什么力使苹果落地》、《物体的重量》、《地球引力》、《无限宇宙》等。这些课虽然不多,但通过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前辈科学家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自然事物、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发展创造性的思维。现以《什么力使苹果落地》(《自然》第三册第十一课)为  相似文献   

4.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启发式?”这是教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江苏省物理学会1979年年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与会代表在苏州中学听了特级教师吴保让同志的一节物理课,很受启发。这节课的内容是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解决第二定律中较难理解的四个问题: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③加速度和力的方向;③恒力、变力与速度的变化;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下面是吴老师在进  相似文献   

6.
一、鼓励学生与众不同从入学的第一堂数学课起,我就鼓励学生说一句与众不同的话。比如准备课中,在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各种物品的个数时,我就鼓励学生:人家说“有5个苹果”,你就说“有4辆拖拉机”,不要跟着别人说;如果连起来说“图上有5个苹果,4辆拖拉机”则更好。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就可谓是创新了。。又如:有(?)这样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学生会说:“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有几朵花?”教师启发:有什么颜色的花?学生受到启发,就说出了许多不同的话:“3朵红花,2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市平谷第一小学,一次上“画水果”一课,同学们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其中一个学生画的苹果很特别:苹果长着把儿,似小茶壶。任课教师把他的作业展示在教室前边,问:“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给大家说说好吗?”学生说:“我画的是苹果,吃苹果要削皮,削完皮不好拿,我要培育出一种带把儿的苹果,便于削皮拿着吃。”这个学生的“创意”没有引起哄笑,而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在这里,更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体现“六还给”,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空间还给学生;把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权利还给学生;把创新可能还给学生;把张…  相似文献   

8.
崔云 《教书育人》2014,(8):69-70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们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例,这是一篇具有童真童趣的课文,文章主要讲的是邻居家的小男孩给我展示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奥秘”:横着将苹果从中间切下去,苹果的中间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迪。在这篇课文中,小道具“苹果”在改变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苹果里的五角星》主要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故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近日,笔者聆听了一位教师关于这篇文章的公开课,课中教师对“横切苹果”教学环节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些许思考。[教学叙述]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师:老师现在切一个苹果,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怎么切。(教师演示将苹果从顶部切到底部,之后出示填空:从顶部切到底部,这是一种的切法。)生1:这是一种循规蹈矩的切法。生2:这是一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0.
师生乐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学生学的结果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记得在一次地区评优课上,我教“几倍求和的应用题”,为了突破中间问题,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将“240公斤苹果”换一种说法。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说出:“有4筐苹果,每筐60公斤。”可学生怎么也说不上。我心想,糟了!这  相似文献   

11.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第一步。教师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把观察课教学组织成:“设疑—→求疑—→解疑”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以所教的《植物的果实》这一课为例求教于行家。 一、启发观察、设疑、求疑 板书课题后,教师首先出示准备好的花生、苹果、辣椒,告诉学生这些是植物的果实。紧接着提问设疑:你们带来了哪些果实?是什么植物的果实?你  相似文献   

12.
一、“刍课”的提出自主性学习,包含着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成分,这涉及到一个十分基本的问题: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学习的“内驱力”问题。怎样使学生能“自主”?如何使学生会“自主”?这就需要寻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同寻求自然科学中的“动力源”一样,最好能给予“载体”。在数学的学习中,若自主学习的“动力源”被激活了,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办到的?而能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最有效载体是什么?笔者通过实践,认为是“刍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  相似文献   

13.
钟永福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1):134-135
“师生互动”课堂教育模式的立论依据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即全面性和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按诱动→互动→导动→自动→创新过程,组织教学,目的是激起兴趣,学会思考,协同合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主要是在教师诱导下,以诱达思,以导促学互动的流程是:定向诱动→师生互动→教师导动→学生自动。一、定向诱动环节课前教师应精心设置相关内容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由于学案上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并通过学案上内容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查资料增强上课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如:在讲《运动与力》一章时,课前请学生去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关力与运动关系例子,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演示有关物体受到力后,运动变化实例,使学生都认为物体力与运动有关,从而得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点(即亚里士多德观点),随后又提出了若物体没受到力能否运动呢?并做了伽利略的小球实验,提出改变运动状态,这“物理语言”使整个教学始终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伽利略观点、牛顿观点不断地加以诱导,使学生始终处于解惑过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4.
校园幽默     
一位年青女教师初次执教小学生美术课。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5.
铃响了,只有四个女孩子背着书包走了进来,老师也从外面进来了。“你们看,这是什么?”老师从兜里掏出了一个紫红色的苹果在学生面前晃动着。“苹果!”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他把手一松,苹果掉在了地板上,接着问道:“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旁边飞,或者飞到天花板上去呢?”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哲学 ,学生和老师都头疼 :学生感到难学 ,老师感到难教。其实 ,哲学来自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尤其是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俗谚俚语、古语成语、诗词对联、寓言神话、当代漫画中都可以发现哲学的影子。笔者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笑话 ,并把它用到哲学课教学 ,大受学生欢迎。现整理其中一部分成文 ,以飨同行。这是什么年轻的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后 ,向学生们问道 :“同学们 ,这是什么 ?”“屁股 !”学生们齐声答道。女教师哭着跑出了教室 ,并把状告到校长那里 :“真是 ,学生们嘲笑人。”校长来到…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泰兴中学所在地的苏中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同志战斗过的地力,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80年代初,学校领导就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历史这门功课在初中被当作副课,高中又过早地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狭隘:鸦片战争是什么回事?“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旧中国是什么状况?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走过来的?这类常识性的问题,不少学生回答不出。泰中党支部十分敏感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靠这些“史盲”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是难以想象的。为补上这一课,十年来,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听了两节效果迥异的数学课,现将这两节课的教学片断摘录如下.案例1“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巩固练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境:请这节课得奖的同学带着奖品(苹果)上台展示.师:小朋友,看着台上的同学,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发现得奖的男生有13人,女生只有9人.生2:老师,有的苹果大,有的苹果小.此时,老师眉头微皱“:这是问题吗?”生3:老师,为什么有的苹果大,有的苹果小?生4:为什么有的苹果是红色的,有的苹果是金色的?……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的发言都答不到点子上来,教师不敢轻易否定学生,也没有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虽然心里很着急,口里却一味地表扬:你观察得真仔细!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案例2“解决问题”(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一、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瞧!(课件展示:欢乐岛)欢乐岛多美呀!欢乐岛多热闹呀!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提供信息:出示猴子摘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分组探究师:认真看图,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讲,课件出示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片刻后,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由“物”引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导课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他又说:“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的确如此,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思考。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思考可以让我们成熟,可以让我们深刻,可以让我们个性回归,并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导引我们走向未知……二:首先让我们看一幅画片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充分利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一个大脑进行思考(打出画片: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你又…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跟地球之间,总有一种神秘的力相互吸引着,这种神秘的相互吸引力叫做地球引力。”这一规律极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它是《地球引力》一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埘这一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处理。一、由感性知识入手,过渡到理性认识。在《物体的运动》、《什么力使苹果落地》、《物体重量》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插图,通过比较、分析,想象地球是个球体。在地球各方各面居住的人以及其它物体与地球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相互吸引着。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二、通过模拟实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形象的模拟实验。将一块磁铁用橡皮泥裹住,形似“地球”,再用线吊起。实验时,用小铁钉从各个方向去接近“地球”,结果小铁钉都被吸住了,如图所示。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地球对地球表面物体吸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可以解释居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上”和“下”。凭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