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27-31,6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由于其文化生态背景的变化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结合撮泰吉传承的特殊情况,采取动态和静态保护模式,才能有效地对撮泰吉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撮泰吉”是一种极富巫术性质的古傩戏“。撮泰吉”的巫术内蕴具有乐观性、向善性、主体性等特点,同时“撮泰吉”内蕴的巫术文化具有不断强化主体的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彝族"撮泰吉"与"老虎笙"两部古戏具有浓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演出前对祖先神等各种神的祭祀,演出结束之后,还要进行送面具和送虎队,实际都是在举行送神仪式";撮泰吉"与"老虎笙"具有厚重的农业文化色彩,两者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重要仪式和重要典礼,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相当大的关系;"撮泰吉"与"老虎笙"突出的生殖崇拜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两个生产"的高度重视,即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和人类种的生殖与繁育的认真对待,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我们相信这种无意识将会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4.
在“撮泰吉”研究过程中,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里面的人物马洪摩是苗族,嘿布是汉族,而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马洪摩和嘿布皆为彝族,但两种观点都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论述。从文化自观的角度,结合“撮泰吉”仪式内容和相关资料,试对马洪摩和嘿布的族别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资料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宗教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以彝族"撮泰吉"与希腊狄奥尼索斯崇拜为主题,探析了两者在祭程、供品、象征符号、祭祀目的及与戏剧的渊源方面的异同,旨在透过两者的社会表层实践,探寻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揭示其蕴含的宗教文化象征及相似的祭祀本质。  相似文献   

6.
“撮泰吉”是反映彝族先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正戏是“撮泰吉”表演的核心内容,它蕴含了彝族先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及无私奉献精神,较强的劳动过程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系统论等丰富的经济思想.“正戏”确证了彝族先民“重政治、轻经济”认识的片面性,对了解和研究彝族先民民族和谐思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翻译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撮泰吉"这一名词时,都往往从它的情节和反映的内容入手,理解为"变人"或"变人戏"等,对其文化民俗涵义与功用都有所忽略。将它与彝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撮泰吉”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它的戏剧艺术性:一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一个含有矛盾冲突的故事;二是具备演员、角色、观众三位一体的戏剧特质;三是其语言唱腔、服饰道具、舞蹈乐器等方面的艺术性;四是具备戏剧的表演虚拟性(象征性)、程式性和综合性.所以说,“撮泰吉”是彝族一出古戏,是一出仪式程式和戏剧因素兼备的傩戏.既不能凭其民俗事项的内容,来否定其戏剧性形式.同时,说其是“一种健全的戏剧形态”,亦过之.  相似文献   

9.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其最完整版本现在仅存在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裸嘎村,这种表演彝族先民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情景的傩戏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影响后人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针对这种稀有文化的教育传承方式可以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彝族《撮泰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它像一个寓意丰厚、启示深奥的寓言,在奇特的形式所指之外,还有许多能指的内涵。它既是一丛"活化石",又是一部"启示录",对彝族古代历史文化乃至于对人类历史、人的个体生成、农耕文明和民族关系等等,都有特别的思考与展示,让人从中得到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及名录制。自2006年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工作,彝族阿诗玛、烟盒舞、撮泰吉、传统婚俗、毕摩绘画等数十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至四批,申报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淄博方言中歇后语"老奶奶上树——欠撮"为引子,就"撮"字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错误的义项进行考证,证明"撮"字正确义项应为"托举"。  相似文献   

13.
在印刷术盛行之前,书籍流通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抄,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抄撮、抄撰之风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特色,帝王之崇文,藏书之丰富,征事、策事之风行,都成了抄撮、抄撰风行的主要动力。在抄撮、抄撰之风的孕育下,类书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然抄撮、抄撰之风并未因类书的独立而衰败,而是继续向前发展,至宋元时期,又促成了史钞体的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威宁县板底乡板底中学是一个彝、苗、穿青等民族聚居的民族乡,这个民族乡被威宁县定为民族“文化之乡”,“月琴之乡”。板底中学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作了大量工作,把当地民族文化艺术引进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板底中学现有学生350名,教师17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5%,并以彝族为主。为了使彝族悠久的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学校组织了月琴演奏队,月琴弹奏“草海情深”在省里演出,获特等奖。学校还组织了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加“撮泰吉”的表演,这是一种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讲述…  相似文献   

15.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16.
秦更年过录本何校《苏学士文集》传自钱泰吉转录之元本,又以唐仁寿过录钱本、《四部丛刊》本所附何校对勘;其中内容确有胜出诸本之处,于苏舜钦诗文的研究大有裨益,是一个传录何校的珍本.钱泰吉、秦更年二人的校语不仅可以补正何校之不足,其传录何校之精审,诸题识、跋语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献价值都足以为学林增色.  相似文献   

17.
刘睿  唐琳  李端阳 《考试周刊》2008,(19):90-91
本文旨在说明任务在"后撮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实践优化任务设计,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用目标语进行有目的的真实性的交际活动.实践证明,通过制定任务、接受任务、准备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任务到分析任务、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无不围绕任务的各个环节自主地投入到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一、检查预习,回顾全文1,读准以下词语。(强化"撮""挫""肃"是平舌音,"应"是多音字)2.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3.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老人为海鸥做了些什么,海鸥又是怎样做的?(1)褪色撮起呼唤边走边放抑扬顿挫得意亲昵生动企盼应声而来  相似文献   

19.
神秘的月亮之国印度一直深深吸引着智力熊,网友泰吉的邀请终于让智力熊美梦成真啦!--到了印度,一定要看看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的泰姬陵,它浓缩着这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智力熊看到有一大一小两块正方形大理石,它们的周长相差20厘米,面积相差55平方厘米。你算得出小块大理石的面积吗?泰吉一家送给智力熊的礼物是印度的传统民族服饰莎丽。泰吉说:“这是妈妈做的。”妈妈说:“是奶奶做的。”姐姐说:“不是我做的。”奶奶说:“妈妈说的不对。”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想一想,莎丽到底是谁做的呢?--印度人对芒果钟爱有加。芒果节这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